[发明专利]一种以煤矸石为原料制作微生物肥料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98876.7 | 申请日: | 2019-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423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谢承卫;高弦;钟艳;王应兰;张景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5G3/80 | 分类号: | C05G3/8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创佳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2 | 代理人: | 赵恒英 |
地址: | 550025 ***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矸石 原料 制作 微生物 肥料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煤矸石为原料制作微生物肥料的方法,是以煤矸石为基础原料,掺杂低品位磷矿,钾矿,用金黄杆菌属GZU‑Ch01解离后制作成微生物肥料。本发明利用金黄杆菌属GZU‑Ch01解离煤矸石释放其中的有用营养成份,制备煤矸石微生物肥料是煤矸石利用的一条新途径。制备工艺简单,条件温和,是一种绿色化的煤矸石使用方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煤矸石为原料制作微生物肥料的方法,特别是一种用金黄杆菌属菌株 GZU-Ch01解离煤矸石制作微生物肥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一种以煤炭资源为主导结构,每年要消耗大量的煤炭。煤矸石是在煤炭开采、洗选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含炭量低固体废弃物,约占原煤炭产量的15%-20%。废弃的煤矸石多以露天形式堆积,形成无数个煤矸石山。多年来的生产积累,国内各产煤区估计有数十亿吨煤矸石废弃。露天堆放的煤矸石,经雨水冲淋后,煤矸石会逐渐风化,其中有害物质会被逐渐溶解,并随雨水流进土壤、地表水体或地下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
煤炭根据硫含量的高低,可分为高硫煤和低硫煤,硫含量在煤炭中含量的变化幅度很大,最高为8%,最低为0.12%。
煤矸石中由于含有碳、硫、磷、钾、有机质等成份,应用受用很大限制。用来制备硫酸,其中的硫含量又太低,成本高;用来制砖由于硫、磷等,后期泛霜严重,影响砖的强度;用来铺设道路,由于这些成份的氧化,导致道路鼓包。由于各种原因,至今煤矸石未得到有效利用。
煤矸石中含有丰富的植物生长所需营养成份,如含有有机质、磷、钾、硅、氮等。其中的所含的磷、钾等多以难溶的矿物形式存在,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
研究表明,部分微生物细菌能有效地解离煤矸石,将其中的以难溶形式存在的磷、钾、氮、硅、硫、钙等转换成可溶性的能被植物吸收的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有效硅、有效硫、交换性钙等。用煤矸石作为原料,创制微生物复合肥料,是煤矸石资源化应用的新方案。由于煤矸石的复杂性,结构和成分差异大,要利用煤矸石创制微生物复合肥料,寻找培育能高效解离煤矸石的微生物细菌成为关键。
由此可见,本领域有待进一步地发掘出更多可解离煤矸石中的钾、磷、硅、钙和/或硫的新菌株,应用于微生物肥料的制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煤矸石为原料制作微生物肥料的方法。本发明利用金黄杆菌属GZU-Ch01解离煤矸石释放其中的有用营养成份,制备煤矸石微生物肥料是煤矸石利用的一条新途径。制备工艺简单,条件温和,是一种绿色化的煤矸石使用方案。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以煤矸石为原料制作微生物肥料的方法,以煤矸石为原料,用金黄杆菌属GZU-Ch01解离后制作成微生物肥料。
前述的以煤矸石为原料制作微生物肥料的方法,是以用煤矸石为基础原料,在其中掺杂低品位磷矿、钾矿形成复合矿物,用金黄杆菌属GZU-Ch01解离后制作成微生物复合肥料。
前述的以煤矸石为原料制作微生物肥料的方法,将煤矸石或煤矸石与低品位磷矿和钾矿复合矿物,破碎至200目,金黄杆菌属GZU-Ch01菌液浓度控制在:5.5×1016-6.0×1016cfu/mL,金黄杆菌属GZU-Ch01菌液与煤矸石的用量比例为1:1,在连续搅拌下,喷撒金黄杆菌属 GZU-Ch01菌液,搅拌均匀,每间隔2-3小时翻动一次,温度控制在30-35℃,解离3-4天,凉干,得到粉状产品,经再造粒机造粒,控制粒度在3-4mm,得到粒状产品,即肥料。
前述的以煤矸石为基础原料掺杂低品位磷矿、钾矿形成复合矿物,制作微生物肥料的方法,所述煤矸石、掺杂低品位磷矿和钾矿的重量比为85:5:10。
前述的以煤矸石为原料制作微生物肥料的方法,所述的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 sp.)GZU-Ch01,于2017 年12月19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号为CCTCCNO:M20178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988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