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调节模具型腔压力恒定与精准控制的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01902.7 | 申请日: | 2019-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780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蒋团辉;曾祥补;张翔;李胜男;朱建华;何力;龚维;张纯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省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29C45/76 | 分类号: | B29C45/76;B29C45/78;B29C45/34 |
代理公司: | 成都弘毅天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30 | 代理人: | 李春霖 |
地址: | 550014 贵州省贵阳***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调节 模具 压力 恒定 精准 控制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调节模具型腔压力恒定与精准控制的控制装置,包括控制模具型腔气体进出的外部气体连接系统、阀门管路系统、程序控制系统和智能调节装置,智能调节装置读取包括注塑机螺杆直径、注塑速度、注射位移、注射时间和模腔压力等参数,程序控制系统与所有智能调节装置进行通讯,根据智能调节装置读取的相关参数控制阀门管路系统和智能调节装置工作改变注射过程中智能调节装置的内部容积,实现注射过程中模具型腔与智能调节装置总容积的恒定,实现模腔内压力的稳定与精确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塑料注塑成型领域,具体涉及智能调节模具型腔压力恒定与精准控制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微发泡是塑料制件轻量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微发泡制品表面质量差,一般不能直接用于外观件,限制了微发泡技术的大规模应用。针对表面质量问题,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气体反压技术、动态模温技术。
目前,ZL201010278060.1将气体反压与动态模温系统相结合,包含两套独立的气体反压供给单元和高温气体供给单元,高温气体供给单元主要为模穴表面进行加热,反压气体供给单元为射出成型时提供反压,使注塑成型制品具有较佳的表面品质与适当的泡孔大小及均匀性。高温供给单元的气体进入模穴后由射料道排除,未考虑气体回收利用,加热效率低下,且存在安全隐患;反压气体供给单元的气体经过加热器加热后进入封闭的模腔,仅是高温反压充满型腔,对模具表面加热效果的极其有限;排气只是由压力泄压阀来控制,未涉及到精确快速排气问题,产品容易产生凹坑等单一反压气体带来的制品表面缺陷。专利号:ZL201210517381.1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压力控制系统和方法,该技术中气体排出动力来源于型腔与大气压力差,系统只是简单的打开排气阀,气体排出效率低、速度慢,不能定速控制气体排出速率。专利号:ZL201420217881.8中在泄压管路末端添加真空泵加速泄压,但该技术依然不能定速控制气体排出速率,且不能完全将复杂制品各部分气体快速排出。专利号:ZL201610270758.6虽然改善了气体排出速率控制精度和充气压力分布的均匀性,但该技术只是采用两个不同速率的真空泵排气,依然没有实现定速控制气体排出速率,也没有解决排气速率与注塑压力和速度等注射工艺匹配性,产品同样存在凹坑等反压气体带来的制品表面缺陷。同时上述专利也没有涉及到高压下气体温度的控制问题以及与模具温度的匹配性问题,也未解决模具型腔体积瞬时变化时型腔内气体压力的稳定性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塑料制品注塑成型系统中因为模具型腔体积瞬时变化时型腔内气体压力的稳定性差,且不能精确定速控制气体排出速率,排气速率与注塑压力难以匹配,造成发泡注塑工艺中发泡过程和泡孔结构难以控制,模具容易产生凹坑等反压气体带来的制品表面缺陷的问题,提出了智能调节模具型腔压力恒定与精准控制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智能调节模具型腔压力恒定与精准控制的控制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控制模具型腔气体进出的外部气体连接系统和阀门管路系统,
外部气体连接系统:包括供气接口、排气接口、模具型腔进气接口和模具型腔排气接口;
阀门管路系统:包括一端与供气接口连接的第一进气阀,一端与模具型腔进气接口连接的第二进气阀、一端与模具型腔排气接口连接的恒压阀、一端与模具型腔排气接口连接的第一排气阀、一端与排气接口连接的第二排气阀和和一端与模具型腔进气接口连接且另一端与恒压阀另一端连接的第一阀门;装置还包括:
程序控制系统:包括与阀门管路系统和热交换系统连接的控制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省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未经贵州省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019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零部件注塑模具紧合结构
- 下一篇:一种注塑生产优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