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转向插头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04312.X | 申请日: | 2019-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022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8 |
发明(设计)人: | 王金虎;叶子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R39/08 | 分类号: | H01R39/08;H01R39/20 |
代理公司: | 南京钟山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52 | 代理人: | 戴朝荣 |
地址: | 210044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向 插头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转向插头,底座上设置有插足,插足经导线与电刷相连接,电刷贴合连接于导电环的外侧,导电环的内侧设置有绝缘层,导电环与转动轴一端电性连接,转动轴的另一端外接电源线,电源线和导电环分别固定连接于导电滑环的壳体上下端,导电滑环的壳体与底座的壳体可转动连接。本发明结构简单、通过拉动电源线,电源线带动转动轴同向转动,转动轴进一步带动导电滑环壳体同向转动,从而实现电源线的三维转向,可避免电源线弯折或与其他电路电源线缠绕;电刷采用石墨电刷,导电环的内侧设置有绝缘层,可抑制旋转过程中产生电火花及电刷与其外侧导电环摩擦造成短路,全方位保证正常供电,操作方便,实用性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源插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转向插头。
背景技术
目前,电源插头与导线连接处多是固定的,尤其是三足插头,在插头插入插座后,由于三足固定,所以插头朝向始终固定,使用者通常只能借助导线的弯曲来使其朝向目标方向,这常常会造成与其他插座的导线发生缠绕而影响正常使用,同时导线经常性弯曲也会减短其使用寿命,给使用者带来极大不便。因此,亟需一种可改变插头朝向的插座,以避免导线缠绕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拉动电源线即可实现插头同向转动、结构可靠的可转向插头。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转向插头,包括底座、导电滑环和转动轴,底座上设置有插足,导电滑环包括电刷、导电环和绝缘层,插足经导线与电刷相连接,电刷贴合连接于导电环的外侧,导电环的内侧设置有绝缘层,导电环与转动轴一端电性连接,转动轴的另一端外接电源线,电源线和导电环分别固定连接于导电滑环的壳体上下端,导电滑环的壳体与底座的壳体可转动连接。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所述的插足包括第一插足、第二插足和第三插足,三个插足之间均呈120°。
所述的导电环为圆状铜环,所述圆状铜环包括内圆状铜环、中圆状铜环和外圆状铜环,所述内圆状铜环、中圆状铜环和外圆状铜环同心且直径逐渐增大,所述第一插足、第二插足和第三插足经导线分别与内圆状铜环、中圆状铜环和外圆状铜环相连接。
所述电刷为“V”型铜片,所述的“V”型铜片包括第一“V”型铜片、第二“V”型铜片和第三“V”型铜片,所述第一“V”型铜片、第二“V”型铜片和第三“V”型铜片分别贴合连接于内圆状铜环、中圆状铜环和外圆状铜环上,且第一“V”型铜片的开口朝向内圆状铜环、第二“V”型铜片的开口朝向中圆状铜环、第三“V”型铜片的开口朝向外圆状铜环。
所述的电刷为石墨电刷,所述的石墨电刷可抑制与转动中的导电环摩擦产生的电火花。
所述的绝缘层为硅树脂层,所述的硅树脂层可避免电刷与其外侧导电环摩擦造成短路。
所述的转动轴由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通过塑料螺丝串联而成,且三个转轴之间通过绝缘塑料相称,所述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的结构相同,均由第一圆状铜片和第二圆状铜片同心贴合连接组成,所述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的第一圆状铜片分别与内圆状铜环、中圆状铜环和外圆状铜环相连且均固定于导电滑环的外壳上,所述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的第二圆状铜片均与电源线相连,且三个转轴的第二圆状铜片可转动的范围均为0°~90°。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结构简单、通过拉动电源线,电源线带动转动轴转动,即可实现电源线在与底座平面垂直的截面上转动,转动轴带动导电滑环壳体在与底座平面平行的平面上转动,从而实现本可转向插头上连接的电源线可在三维空间转向,可避免电源线弯折或与其他电路电源线缠绕,为人们的排线带来极大便利性;通过插足与电刷导线连接,电刷与导电环贴合连接,导电环与转动轴电性连接,转动轴与电源线电性连接,且电刷采用石墨电刷,可抑制旋转过程中产生电火花,导电环的内侧设置有绝缘层,可避免旋转过程中电刷与其外侧导电环摩擦造成短路,从而全方位保证在电源线和导电滑环转动的过程中,插座正常供电,操作方便,实用性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未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0431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三通型高效率高集成度电路接插件
- 下一篇:刺芯线端子胶套自动装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