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导管及其制备方法和包括其的医疗器械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07696.0 | 申请日: | 2019-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144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李业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百赛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25/00 | 分类号: | A61M25/00;C09D5/14;C09D13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市工***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管 及其 制备 方法 包括 医疗器械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导管及其制备方法和包括其的医疗器械,其包括:管体以及形成于所述管体表面的涂层,所述涂层由涂层组合物形成,所述涂层组合物包括至少一种光敏型离子液体化合物和至少一种可光固化聚合物。本发明的微导管不仅在使用过程中获得了良好且持久的抗菌效果,同时也能够使得表面涂层粘附牢固、润滑性良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具有亲水润滑涂层的微导管领域。
背景技术
微导管在诊断剂、治疗剂或器械输送以及疾病的介入治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疾病介入治疗过程中,医生通常需要借助微导管来改善导丝的操作性,提升导丝的支撑力和通过性,如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分叉病变等复杂冠脉病变的治疗。微导管的材质主要由金属和聚合物构成,而这些材质的微导管表面润滑效果普遍较差,在插入或拔出的过程中易对周围组织产生损伤。另外,微导管的操作过程中容易带入细菌,使术后感染的风险大大提升。因此需要赋予微导管一定的润滑和抗菌性能,减小阻力,消除治疗过程对病人的二次伤害,同时及时杀灭操作过程中引入的细菌。
传统的润滑方法是在微导管使用前涂覆硅油等润滑剂以减少插拔过程中的阻力,但是由于硅油无法稳定存在于微导管表面,操作过程中依旧会对周围组织造成较大的伤害。因此,一种能够长期稳定存在于微导管表面的润滑涂层还有待开发。
另一方面,在材料表面引入抗菌剂是赋予材料表面抗菌性能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而将抗菌剂引入材料表面的方法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利用旋涂、沉积、等离子体注入等物理方法在表面修饰抗菌肽、抗生素、银离子和季铵盐等杀菌剂;第二类是通过表面接枝聚合、本体添加法、层层自组装法等化学方法在材料表面键合抗菌剂。物理方法虽然操作简单,但是抗菌涂层与基材间的结合力较弱,因此易脱落且使用寿命短。相比之下,利用化学方法制备的抗菌涂层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因此使用寿命更长。但是目前大部分化学制备方法操作复杂且制备周期长,对基材的要求也较高,对于微导管这样的管状物质无法进行较为均匀的修饰。
此外,在对微导管进行表面修饰时,通常会使用到小分子(光)引发剂,虽然能够提高聚合或交联程度,但在后续使用时,也存在小分子从表面涂膜中迁移的问题。另外,如前所述,虽然为了满足例如杀菌、抗菌的需要添加小分子的杀菌成分,但通常这样的小分子仅仅是功能性组分,对粘合性并无贡献,反而在进入到高分子涂层或膜中,有可能阻碍高分子膜对管体表面的粘合性。
文献1公开一种包含亲水性聚合物、聚电解质、光引发剂、载体液的组合物制备方法,该组合物可在紫外光处理条件下形成润滑涂层。但该组合物中未加入有效的交联组分,容易产生交联度不够、涂层不牢固的情况,同时,该体系仅仅使用小分子光引发剂,容易导致伴有异味、碎片易迁移的问题,降低涂层的生物学安全性,影响综合性能。
因此,对于微导管的表面处理仍然存在可提升的空间。
引用文献
文献1:CN102947376B
发明内容
鉴于本领域在制备微导管时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表面带有抗菌功效的亲水润滑涂层的微导管及其制备方法,该微导管在使用时能够显著地减小细菌感染的风险,并同时也能够减小插拔过程中的阻力以及提高涂层与管体的结合性。此外,通过在可聚合成分中引入光引发剂结构,能够减小使用小分子引发剂时的迁移风险。
此外,本发明的主要目的还包括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微导管的医疗器械。
通过发明人深入研究,发现如下技术方案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百赛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百赛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0769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喉罩及其视像装置
- 下一篇:一种铝合金盒形件拉深试验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