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缝洞型油藏基础井网完善程度的评价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0110045.7 申请日: 2019-02-11
公开(公告)号: CN111550231B 公开(公告)日: 2022-03-04
发明(设计)人: 郑松青;宋传真;刘中春;康志江;张慧;李小波;刘洪光;汤妍冰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主分类号: E21B43/30 分类号: E21B43/30;E21B49/00
代理公司: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代理人: 吴大建;何娇
地址: 100728 北***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缝洞型 油藏 基础 完善 程度 评价 方法
【说明书】:

发明涉及一种缝洞型油藏基础井网完善程度的评价方法,涉及油气勘探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缝洞型油藏基础井网完善程度的评价方法,根据缝洞型油藏储集体离散分布、储量主要集中在洞中等的地质特征,提出以井网控储指数和井网控洞指数为评价指标对缝洞型油藏井网完善程度进行评价,能够反映缝洞型油藏以洞为开发中心的特点,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准确、更具针对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勘探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缝洞型油藏基础井网完善程度的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在全球油气生产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据IHS 2000 年统计,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量约占全球油气资源总量的70%,已探明的油气可采储量约占全球油气可采储量总量的50%。2011年全球油气产量,海相碳酸盐岩约占其总量的63%(赵文智,胡素云,刘伟,王铜山,李永新.再论中国陆上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前景[J].天然气工业,2014,34(04):1-9.)。

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分布范围较广,总面积超过450×104km2,其中,陆上海相盆地28个,面积约330×104km2,海域海相盆地22个,面积约125×104km2。国家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表明,中国陆上海相碳酸盐岩石油地质资源量为340× 108t,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24.3×1012m3(马永生,何登发,蔡勋育,刘波.中国海相碳酸盐岩的分布及油气地质基础问题[J].岩石学报,2017,33(04):1007-1020.),是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

截止2015年,我国陆上已探明石油地质储29.34×108t,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其中,塔河油田、哈拉哈塘油田、英买力油田、轮南油田、塔中I 号油田等的缝洞型碳酸盐岩累积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已达18×108t,占近2/3,储层类型以缝洞型为主。

塔河油田1997年发现并投入开发,其奥陶系油藏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缝洞型油藏。截至2016年底,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已达13.36×108t。

塔河缝洞型油藏开发经历了3个阶段:天然能量开发阶段、注水开发阶段和提高采收率阶段。从目前主体区的开发情况看,天然能量开发阶段采收率在13%左右,注水采收率在15%左右,相比天然能量开发仅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而陆相碎屑岩油藏,50%~70%的可采储量在注水开发阶段采出。说明,同陆相碎屑岩油藏相比,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天然能量开发阶段是最主要的开发阶段。

在油气田生产中,井网的选择、部署和调整是开发方案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油气田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人们重视的课题。20世纪40 年代,Muskat对简单井网的渗流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人们在油层均质和流度比为1的条件下,提出了见水时刻油层波及系数和注水方式(即井网形式) 之间的理论。其后,在50年代,人们研究并且搞清了在任意流度比的条件下,见水后油层波及系数在水驱油过程中的变化。而在50年代末,有人倡导“稀井网大压差”生产,并且大规模地付诸实施,但是在实践中却失败了。60年代末,谢尔卡乔夫(苏联)提出了油田最终采收率和井网密度的经验公式;与此同时,大庆油田提出了“按油砂体大小布井”的观点,按油砂体图来统计水驱控制程度和井网的关系。80年代初,Tong Xian-zhang(即童宪章)提出了获得最大产量的井网形式。90年代初,齐与峰提出了井网系统理论。从90年代开始,郎兆新等人开始研究水平井井网的开采问题。鉴于井网在油气田的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井网问题成为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挑战的课题(彭昱强,涂彬,魏俊之,何顺利.油气田开发井网研究综述[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06):22-25+63.)。

井网完善程度评价是井网研究的重要内容。现有井网完善程度评价指标主要有注采比、注采井数比、井网密度、水驱控制程度、水驱动用程度、井网对储量的控制程度等。

①注采比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1004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