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特低渗透油藏3寸半小井眼侧钻井压裂增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10208.1 | 申请日: | 2019-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053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苏良银;卜向前;齐银;常笃;杨立安;汪澜;李建辉;黄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6 | 分类号: | E21B43/26;E21B43/267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高博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渗透 油藏 寸半小井眼侧 钻井 增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特低渗透油藏3寸半小井眼侧钻井压裂增产方法,利用特低渗油藏测井响应值快速识别强水洗层段,结合储隔层应力特征划分适合改造的增产潜力剩余油富集段,以小规模射孔压裂控制裂缝在潜力段延伸,结合堵水材料降低油井见水风险,最终形成特低渗透油藏3寸半小井眼侧钻井压裂增产方法。可以确保侧钻井在储层纵向和横向上实现精准改造,最大程度地动用储层剩余油,通过控制射孔厚度、控制施工规模、配套关键材料降低综合含水率,提高单井产量,恢复油田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采油工程储层改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特低渗透油藏3寸半小井眼侧钻井压裂增产方法。
背景技术
长庆安塞、靖安C6等特低渗油藏已进入开发中后期,采出程度高,处于中高含水开采阶段。受注水动态缝不断开启延伸,沿井网主向已形成了水淹带,加上微裂缝影响平面水驱状况复杂,剩余油分布不均。加密井、检查井取芯结果表明,总体上油藏水线侧向100m范围以外剩余油相对富集。目前,侧钻技术是剩余油挖潜,套损井及水淹长停井治理的工程技术手段,国内外已广泛应用。该技术是老井恢复产能、提高油井利用率和增产增效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油田侧钻井钻完井方式是在51/2〞套管内采用118mm钻头开窗侧钻新井眼,采用尾管悬挂结构,下入31/2〞小套管固井完井。该类侧钻井井眼小,因平面和纵向水驱特征复杂导致侧钻靶点位置也呈现多样性,侧钻井提高单井产量难度大。
为了提高侧钻井单井产能,通过优化储层改造方式来提高剩余油动用程度是主要的技术手段之一。但是,现有的针对3寸半小井眼侧钻井储层改造方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国内大部分油田侧钻井位于中高渗油藏,采用直接射孔投产方式完井,不适用于需要压裂改造的特低渗油藏。二是特低渗透油藏多层系发育,纵向上强、弱水洗层交互分布,侧钻井水淹层识别难度大。三是受小井眼尺寸限制和储层纵向非均质性影响,采用笼统常规压裂后裂缝易沿着高渗段延伸,压裂改造后易造成高含水低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特低渗透油藏3寸半小井眼侧钻井压裂增产方法,针对特低渗油藏纵向上剩余油呈互层式分布特点,实现水淹层段的快速识别,即为后续动用剩余油富集段提供依据,同时集射孔、压裂和辅助材料配套为一体的增产改造方法,精准有效动用剩余油,提高侧钻井单井产量,可达到控水增油的目的,满足现场生产需求。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特低渗透油藏3寸半小井眼侧钻井压裂增产方法,首先针对侧钻井压裂前进行综合识别强水洗水淹层段,然后在压裂优化设计时针对低渗弱水洗且剩余油富集层段压缩射开程度和控制改造参数,最后在压裂过程中结合储层含水状况配套控水材料进行压裂增产。
具体的,包括以下步骤:
S1、利用侧钻井测井曲线响应特征综合识别储层强水洗水淹层段,快速识别出水淹层或强水洗段;
S2、筛选出层内储隔层应力差大且属于低渗透弱水洗层段作为压裂增产改造的潜力段;
S3、针对步骤S2确定的压裂改造的潜力段进行射孔优化;
S4、根据水线与侧钻井靶点距离优化裂缝缝长,并根据缝长优化每段储层改造参数;
S5、压裂过程中将含水饱和度高的储层配套加入控水压裂液和控水支撑剂;
S6、压裂改造后按照常规试油程序进行控制放喷和抽汲求产。
进一步的,步骤S1中,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包括自然电位曲线向泥岩基线偏移;电阻率异常高阻:钻井液为淡水,R>40Ωm;电阻率异常低阻:钻井液为污水,R<15Ωm;声波时差高于265μs/m,曲线平直;阵列感应曲线或双侧向感应曲线分异。
进一步的,步骤S2中,层内储隔层应力差大是隔夹层和储集层之间的最小水平主应力差值≥2MPa。
进一步的,步骤S3中,射孔段长占动用油层段长之比≤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1020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