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禾谷镰刀菌单链环状DNA病毒FgGMTV1/HB58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12468.2 | 申请日: | 2019-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666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郭立华;李鹏飞;王双超;邱德文;杨秀芬;曾洪梅;李广悦;袁京京;任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7/00 | 分类号: | C12N7/00;C12N15/80;C12N1/15;A01N63/40;A01P3/00;C12R1/92;C12R1/77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1 | 代理人: | 李厚铭 |
地址: | 1001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禾谷 镰刀 链环 dna 病毒 fggmtv1 hb58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禾谷镰刀菌单链环状DNA病毒FgGMTV1/HB58及其应用,该病毒基因组包含两个单链环状DNA分子DNA‑A和DNA‑B,其基因组序列如SEQ ID NO:1‑2所示;且不含有单链环状DNA分子DNA‑C,其基因组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只含有DNA‑A和DNA‑B的禾谷镰刀菌单链环状DNA病毒FgGMTV1/HB58可以减弱禾谷镰刀菌的致病性,具有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能,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禾谷镰刀菌防治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禾谷镰刀菌DNA病毒。
背景技术
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是镰刀菌中重要的一个种,能引起田间禾本科作物病害。如有小麦赤霉病。侵染麦粒或玉米后,生出白色絮状或绒状菌丝,后呈白色至玫瑰色、白色至粉红色或白色至砖红色。有性态为Gibberella zeae Schw.Petch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无性态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在培养基中白色气生菌丝茂密,基内菌丝分泌红褐色色素。生活史包括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有性世代产生子囊壳,梨形有口。棒状子囊丛生与子囊壳,每个子囊里有八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纺锤形,通常有三个隔膜。无性世代产生分生孢子,呈镰刀状,通常有三到五个隔膜。
禾谷镰刀菌的寄主范围广泛,可侵染谷类作物小麦、大麦和玉米,并且可以分泌一些毒素物质——单端孢霉烯族毒素(Trichothecenes)和雌激素类真菌毒素(Oestrogenicmycotoxin)、玉米赤霉烯酮(Zearelanone),含有一定水平毒素的谷物被人畜使用后会引起明显的中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甚至流产等。近年来,不同地区和不同品种上引起麦类赤霉病的优势种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目前,禾谷镰刀菌引起的麦类赤霉病的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多使用广谱性杀菌剂如阿米西达、噻菌灵和多菌灵等。化学药剂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差,难以挽回损失。在发病严重的田块,会引起大量的减产。而大剂量频繁使用化学农药又会对自然环境包括土壤、地下水等造成严重的污染。药物残留会随着食物链逐渐聚集到人体内。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会造成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影响人类的生存条件。第二种防治方法主要为农事管理。如要轮作栽培,防止因连作引起病原菌的积累。进行土壤、栽培基质消毒;栽培时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并销毁,减少病菌的进一步扩散。还有掌握好植株栽培密度,加强通风透气,降低湿度,控制好土壤或基质的含水量,宜选用排水良好的基质。这些措施能够一定程度的防治赤霉病的大爆发及流行。
防治小麦赤霉病害比较有效的办法为培育抗病品种。但截至目前,还没有商品化的完全抗病或完全免疫的小麦品种。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分为五类,分别为一型抗侵入、二型抗扩展、三型抗毒素积累、四型籽粒抗侵染及五型耐病型五个类型。目前,单基因转化小麦培育转基因小麦品种在技术上已经能够实现。将一些已经鉴定的抗赤霉病基因转入优良小麦品种中能够有效的提高对赤霉病的抗性。小麦等寄主抗赤霉病基因鉴定数量有限限制了抗病品种的培育。已鉴定的抗性基因包括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等降解酶以及一些甜蛋白和阻碍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聚集的蛋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124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