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诈骗短信识别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12661.6 | 申请日: | 2019-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822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8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欣;包梦蛟;唐彬;闫昊;彭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4/14 | 分类号: | H04W4/14;H04W12/1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创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03 | 代理人: | 尹振启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诈骗 短信 识别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诈骗短信识别方法及装置,包括:数据获取阶段,获取短信样本对应的多个特征字段,确定所述多个特征字段分别对应的类型;基于所述多个特征字段分别对应的类型,将所述多个特征字段输入到短信识别神经网络的不同分支中;模型训练阶段,基于短信识别标签信息,使用梯度下降算法,对所述短信识别神经网络进行训练;模型预测阶段,利用所述短信识别神经网络的不同分支对不同类型的特征字段进行处理,基于神经网络的正向传播,结果得到短信识别预测结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短信识别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诈骗短信识别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互联网终端的布设与使用正在大范围的普及使用,大量不同领域、不同地域、不同时域的信息在产生后便立即经由互联网广泛传播。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与电信网络的深层次发展以及移动手持通讯设备的大量普及更是令这种现象愈申请显。但需要注意到,网络上的信息产生并不经任何审核,因此信息的真实性并无法保证,大量包含夸张、不实甚至捏造的信息与真实的信息混杂在一起,往往使得人们难以分辨。更为严重的是,当今社会一部分犯罪分子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实施此类犯罪行为,给人们的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当前的诈骗信息检测无论在算法亦或是系统中都存在大量问题,主要问题表现在:
首先,电信网络发展过于迅速,网络中每时每刻都在大量产生信息数据,其数量级过于巨大,传统复杂算法与系统难以适应;
其次,不法分子的手段在不断更新换代,诸多规避传统检测方法的手段不断涌现,文本去敏、更换号码,变换地址等方法使得原本明显的特征变得模糊。申请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诈骗短信识别方法及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诈骗短信识别方法,包括:
获取短信样本对应的多个特征字段,确定所述多个特征字段分别对应的类型;
基于所述多个特征字段分别对应的类型,将所述多个特征字段输入到短信识别神经网络的不同分支中;
基于短信识别标签信息,使用梯度下降算法,对所述短信识别神经网络进行训练;
利用所述短信识别神经网络的不同分支对不同类型的特征字段进行处理,基于神经网络的正向传播,结果得到短信识别预测结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诈骗短信识别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短信样本对应的多个特征字段,确定所述多个特征字段分别对应的类型;基于所述多个特征字段分别对应的类型,将所述多个特征字段输入到短信识别神经网络的不同分支中;
处理模块,用于基于短信识别标签信息,使用梯度下降算法,对所述短信识别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利用所述短信识别神经网络的不同分支对不同类型的特征字段进行处理,基于神经网络的正向传播,结果得到短信识别预测结果。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技术方案,短信识别神经网络具有不同的分支,对短信的特征字段进行归类,对于不同类型的特征字段采用短信识别神经网络的不同分支进行处理,最后融合多元异构的处理结果,准确得到短信的识别结果,这种短信识别方式可以处理海量的短信数据,且处理精度非常高,有效避免了短信诈骗等不良行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诈骗短信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短信识别神经网络的架构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诈骗短信识别装置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1266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短信业务系统资源调度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一种信息回复方法及移动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