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重熔合标本袋及取物器械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12885.7 | 申请日: | 2017-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450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7 |
发明(设计)人: | 朱莫恕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五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0/00 | 分类号: | A61B10/00;A61B10/04;A61B17/00;A61B17/50;B31B70/26;B31B70/6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重 熔合 标本 器械 | ||
本发明涉一种多重熔合标本袋,包含可打开和收拢的袋口以及从袋口延伸而成的袋体,所述袋口包含环绕的隧道,所述袋体包含薄膜和第一焊缝,所述第一焊缝将所述薄膜焊接成一个封闭的袋状整体;所述袋体还包含设置在第一焊缝内侧的第二焊缝;第一焊缝和第二焊缝之间包含空置边。所述第一焊缝包含过度熔接焊缝或标准熔接和过度熔接的混合焊缝;所述第二焊缝包含欠熔接和标准熔接的混合焊缝。所述标本袋可以有效防止袋体破裂。
本申请是名称为:一种多重熔合标本袋及取物器械,申请日为:2017年03月06日、申请号为:2017101293272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创手术器械,尤其涉及一种标本袋结构。
背景技术
在微创手术中(尤其是硬管腔镜手术),通常需经由患者皮肤小切口或经由穿刺导管取出内部组织或病变器官。如何安全的便捷的取出腔内组织或病变器官,一直是困扰微创手术的难题。自硬管腔镜手术首次临床应用以来,国内外研制了多种腔镜手术专用标本袋。虽然所述标本袋的结构和使用方式各有差异,但总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单一标本袋。美国发明专利US5037379中披露了一种单边开口的带线标本袋,使用时需使用抓钳夹持标本袋体再经过穿刺导管或小切口进入患者体内。第二类,包含标本袋,导管和撑开机构的取物器械。US5465731,US5480404,US6383197等美国发明专利中披露了多种取物器械,其标本袋被卷起并收纳于导管之内,使用时所述取物器械经过穿刺套管进入患者体内,再推动其撑开机构将所述卷起的标本袋推出到导管之外,并由撑开机构将标本袋撑开,方便装入手术中切割的组织或病变器官。
所述标本袋通常由0.05mm~0.1mm的塑料薄膜或塑料片材制成。到目前为止,难以采用整体成型的方式制造标本袋,通常采用两片薄膜重叠热合(焊接),或者采用单片薄膜对折重叠热合(焊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理解,标本袋的热合(焊接)接缝较长,由于热合(焊接)工夹具误差,热合(焊接)压力误差,热合(焊接)温度不均匀等因素,极易出现局部空隙或接缝局部不牢固等缺陷,且难以通过检验手段遴选含此类缺陷的产品。大批量生产时,通常采用提高热合(焊接)温度和增加热合(焊接)时间的方法实现过度熔接,确保接缝牢固和无残留空隙。然而过度熔接通常造成标本袋薄膜基材与接缝过渡的局部区域厚度显著变薄,从而导致所述接缝临近区域的材料强度显著降低,极易出现破损,这种现象通常称之为“根切”。
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可想到,增加薄膜厚度可增强标本袋,然而标本袋用于前述取物器械中时,由于导管的尺寸限制,增加薄膜厚度通常导致标本袋无法收纳于导管内或无法从导管中推出。现有技术之标本袋的薄膜最大厚度通常≤0.1mm,而过度熔接通常造成前述局部区域厚度降低30%~50%,显著的降低了标本袋的强度。到目前为止,标本袋在临床使用中破裂的事故的发生概率仍然较大。提供更安全更便捷的取出患者内部组织或病变器官的器械或方法,有助于提高微创手术的安全性,并将推动微创手术更大的发展。
发明内容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出一种多重熔合标本袋,包含可打开和收拢的袋口以及从袋口延伸而成的袋体,所述袋口包含环绕的隧道。一种实现方案中,所述袋体包含薄膜和第一焊缝,所述第一焊缝将所述薄膜焊接成一个封闭的袋状整体,所述袋体还包含第二焊缝,所述第二焊缝设置在第一焊缝内侧。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一焊缝包含过度熔接焊缝或标准熔接和过度熔接的混合焊缝,所述第二焊缝包含欠熔接和标准熔接的混合焊缝。一种可选的方案中,第一焊缝和第二焊缝之间包含空置边。又一种可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二焊缝包含间断焊缝或连续焊缝。
又一种实现方案中,所述袋体包含薄膜和焊缝,所述焊缝将所述薄膜焊接成一个袋状整体。所述焊缝包含外侧焊缝部分和内侧焊缝部分。所述外侧焊缝部分包含过度熔接焊缝或标准熔接和过度熔接的混合焊缝。所述内侧焊缝部分包含欠熔接和标准熔接的混合焊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五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五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128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