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植物-沉积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污染河水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13200.0 | 申请日: | 2019-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045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3 |
发明(设计)人: | 林海;董颖博;李冰;贺银海;薛宇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32;C02F1/4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张仲波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浮床 底泥 浮板 基质 沉积 微生物燃料电池 阴极 阳极 污染河流 污染河水 阴极板 生态修复技术 微生物电池 沉水植物 电流回路 空气界面 挺水植物 污染水体 系统电能 修复性能 石英砂 外导线 外电阻 阳极板 氧扩散 种植篮 浅滩 定植 根系 过筛 上挺 研碎 氧气 悬浮 扎根 输出 水面 补充 覆盖 种植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植物‑沉积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污染河水的方法,属于生态修复技术领域。该方法取污染河流浅滩3‑5cm深处的底泥,研碎过筛后与石英砂1:1混合用作基质;然后在污染河流底泥下5‑8cm处设置阳极板,将沉水植物根系通过阳极扎根在底泥中;再在水‑空气界面设置悬浮于水面的浮床浮板,在浮板上部覆盖同尺寸同形状的阴极板;在浮床浮板上设置种植篮,篮内添加基质,将挺水植物通过基质定植种植在浮床上;最后将阳极、阴极板用外导线和外电阻连接起来,形成电流回路。该方法空气中的氧气可不断补充到阴极,同时浮床上挺水植物泌氧扩散到阴极,提高系统电能输出的稳定性及植物‑沉积微生物电池对污染水体的修复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修复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利用植物-沉积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污染河水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来水体修复技术的发展,河流水体沉积物污染状况成为衡量水体水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水体环境改变,沉积物中的污染物会释放到水体中,加重水体污染,其中底泥硫化物含量高低是衡量底泥污染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河流底泥大多处于还原状态,存在大量厌氧微生物如硫酸盐还原菌,这些微生物将硫酸盐还原成硫化物,导致磷酸根的释放,造成内源污染。高浓度硫化物还会威胁到水体中水生生物的生存,并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
污染河流修复技术可分为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化学修复修复周期短,速度快,但是需要大量投加化学药剂,不能从根源上去除污染物,造成巨大的资金投入,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物理修复单独使用时效果不佳,对环境条件等的要求比较高,一般用作前处理措施。生物修复可以在净化污染物的同时修复生态平衡,管理维护简单,运行成本低,无二次污染,被广泛用于农业面源污染河流、湖泊的治理修复中。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是一种能源与环境学科交叉延伸出的新领域,通过微生物呼吸作用将废水中污染物质转换成电子和质子,电子通过介质在阴阳极之间传递,形成电流,产生电能。在此基础上延伸出的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SMFC)将阳极埋进沉积物中,阴极则悬浮在水-空气界面中,SMFC取缔了MFC中的膜结构,结构简单,不需要投加电子受体,且其环境更接近自然水体,具有极大的工程潜力。
本发明在SMFC的基础上引入沉水和挺水植物,根据植物本身的新陈代谢特性作用与SMFC有机耦合形成植物-沉积微生物燃料电池(P-SMFC),用于原位修复水体和产能,其中沉水植物的根系分泌特征与微生物的生长发育需求耦合,提高SMFC产能的稳定性;而挺水植物根系泌氧可扩散至SMFC阴极,增加阴极区的溶解氧浓度,提高SMFC对水质的修复性能,可改善底泥氧化还原电位,从而提高原位修复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植物-沉积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污染河水的方法。
该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S1:取污染河流浅滩3-5cm深处的底泥,烘干研碎过筛后与石英砂按质量比1:1混合作为基质;
S2:在污染河流底泥下5-8cm处设置阳极,将沉水植物根系通过阳极扎根在底泥层中;
S3:在水-空气界面设置悬浮于水面的浮床浮板,在浮床浮板上部覆盖与浮床浮板同尺寸同形状的阴极板;
S4:在浮床浮板上设置种植篮,种植篮内添加S1所制的基质,将挺水植物通过基质定植种植在浮床浮板上;
S5:将S2中设置的阳极和S3中设置的阴极板用导线连接起来,形成电流回路。
其中,S5中导线上设置电阻。
S1中基质厚度为8cm,其中石英砂粒度为2-3mm,底泥过筛20-100目。
S2中沉水植物包括金鱼藻、菹草、黑藻、狐尾藻中的一种或几种。
S4中挺水植物包括野古草、大米草、水稻、水甜茅、蕹菜、菖蒲、芦苇中的一种或几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132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