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缓震隔火透气型防爆防火板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16575.2 | 申请日: | 2019-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672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3 |
发明(设计)人: | 张延年;汪青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31/00 | 分类号: | E02D31/00;C04B28/06;C04B111/28 |
代理公司: | 沈阳之华益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21218 | 代理人: | 程晓旭 |
地址: | 110168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火 防爆 缓震 空腔 透气型 泄压 防火板层 防火性能 防火板 隔火层 防震 竖直 减震 便于安装 地下结构 防火空腔 防火纤维 经济损失 人员伤亡 受力性能 双重作用 矩形板 增强网 缓冲 透气 分隔 横肋 阻热 防灾 替换 防火 火灾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缓震隔火透气型防爆防火板,属于工程防灾领域。缓震隔火透气型防爆防火板整体为矩形板;第一泄压防震防火板层、第二泄压防震防火板层均竖直;二者之间设置若干水平均匀分布的竖直的中间增强横肋,形成若干空腔;每个空腔均被隔火缓震网和防火纤维增强网分隔为三个空腔,中间的空腔为透气隔火层,两侧的均分别为阻热防火空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防火性能好、受力性能好,便于安装,容易替换,安装快速简便。表层具有显著的泄压减震口,中间的隔火层具有显著的缓冲与隔火的双重作用,使防爆、防火性能显著提升,能够有效的减少地下结构发生火灾时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程防灾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缓震隔火透气型防爆防火板。
背景技术
近几年地下结构在我国发展迅速,众多的地铁、地下综合体相继建成,而地下结构的防火问题却一直是地下结构难以克服的困难。
目前,普遍采用防火涂料,然而防火涂料的厚度和导热系数有限,根本无法发挥有效作用。
另外,地下空间的火灾往往伴随着爆炸,由于空间狭小,能量无法释放,使爆炸破坏力成倍增加,因此需要格外重视。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缓震隔火透气型防爆防火板,解决系列安装问题,尤其解决地下狭小空间的防爆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缓震隔火透气型防爆防火板,包括第一泄压防震防火板层、第二泄压防震防火板层、隔火缓震网、防火纤维增强网、中间增强横肋、端部增强横肋、阻热防火空腔、缓震透气孔、区间隔火封端、透气隔火层; 缓震隔火透气型防爆防火板整体为矩形板;矩形板的两侧表面分别为第一泄压防震防火板层、第二泄压防震防火板层;第一泄压防震防火板层、第二泄压防震防火板层均竖直设置;第一泄压防震防火板层、第二泄压防震防火板层之间设置若干水平均匀分布的竖直的中间增强横肋,缓震隔火透气型防爆防火板的两端分别为端部增强横肋,端部增强横肋的宽度为中间增强横肋宽度的1.2-1.5倍;在缓震隔火透气型防爆防火板的上下两端分别为区间隔火封端,区间隔火封端的宽度与端部增强横肋的宽度相等;在第一泄压防震防火板层和第二泄压防震防火板层之间设置与二者均平行的隔火缓震网、防火纤维增强网;隔火缓震网与第一泄压防震防火板层相邻,防火纤维增强网与第二泄压防震防火板层相邻;隔火缓震网、防火纤维增强网均为整块网,且四边分别伸至端部增强横肋和区间隔火封端;中间增强横肋、端部增强横肋将第一泄压防震防火板层、第二泄压防震防火板层之间的空腔分隔为若干个均匀相等的空腔,每个空腔均被隔火缓震网和防火纤维增强网分隔为三个空腔,三个空腔中间的空腔为透气隔火层,两侧的均分别为阻热防火空腔;在透气隔火层内填充岩棉;第一泄压防震防火板层、第二泄压防震防火板层均分别开设与二者垂直的缓震透气孔,缓震透气孔均横纵成排;第一泄压防震防火板层上的缓震透气孔与第二泄压防震防火板层上的缓震透气孔竖向均相互错开;第一泄压防震防火板层、第二泄压防震防火板层、中间增强横肋、端部增强横肋、区间隔火封端均采用相同防火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泄压防震防火板层的原材料质量百分比分别为:铝酸盐水泥:28.00%~32.00%;氧化镁:25.00%~30.00%;石英砂:22 .60%~24 .50%;石英粉:6.00%~8.00%;硅灰5.00%~8.00%;水:8 .00%~9.00%;减水剂:0 .75%~0 .80%;玄武岩纤维:0 .15%~0.40%;玻璃纤维:0.20%~0.40%。
进一步地,所述隔火缓震网采用碳纤维网、玻璃纤维网、玄武岩纤维网的其中一种;隔火缓震网的网眼为方形,网眼尺寸为1~2mm。
进一步地,所述防火纤维增强网采用碳纤维网、玻璃纤维网、玄武岩纤维网的其中一种;防火纤维增强网的网眼为方形,网眼尺寸为4~12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建筑大学,未经沈阳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165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