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生产多腔室间隙防雷装置的模具针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16619.1 | 申请日: | 2019-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349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4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堂;戴兵;齐小军;李自怀;李雄;王文旗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水院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26 | 分类号: | B29C45/26;B29C45/14;B29C35/02 |
代理公司: | 武汉维创品智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39 | 代理人: | 余丽霞 |
地址: | 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开***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放电间隙 模具 固定底座 间隙通道 控制端 间隙防雷 腔室结构 一端连接 多腔室 半圆柱体结构 一体化成型 固定电极 球形凹槽 球形电极 位置偏差 纺锤形 硫化 针轴 生产工艺 生产 转动 合格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生产多腔室间隙防雷装置的模具针,包括放电间隙控制端,所述放电间隙控制端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均呈纺锤形,且横截面大的一端连接间隙通道控制部的一端,所述间隙通道控制部的另一端连接固定底座;所述放电间隙控制端、间隙通道控制部和固定底座组成的整体成一体化成型。本发明通过放电间隙控制端的球形凹槽有效固定电极,以及有防止模具针轴向转动的D字型半圆柱体结构的固定底座,确保球形电极在模具内硫化时不会发生设定位置偏差,从而实现对放电间隙腔室结构的精度和生产工艺的控制,提高腔室结构生产合格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生产多腔室间隙防雷装置模具应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生产多腔室间隙防雷装置的模具针。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电力系统线路避雷防护措施的不断深入研究,一种多腔室间隙结构的新型防雷装置得到业界的认可和大范围推广应用。新型多腔室间隙结构防雷装置利用空气作为熄弧介质,规避了传统氧化锌避雷器的通流容量小、热积累效应导致热崩溃、受潮失效以及电老化等弊端。其中,腔室结构的设计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装置的通流容量、工频续流遮断能力以及U50等关键性能指标。目前,多腔室间隙结构的生产工艺受材料属性、微小腔室结构尺寸精度控制限制,质量难以控制,成品合格率低下,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生产多腔室间隙防雷装置的模具针,可有效解决多腔室间隙防雷装置中多腔室间隙结构的生产工艺控制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生产多腔室间隙防雷装置的模具针,包括放电间隙控制端,所述放电间隙控制端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均呈纺锤形,且横截面大的一端连接间隙通道控制部的一端,所述间隙通道控制部的另一端连接固定底座;所述放电间隙控制端、间隙通道控制部和固定底座组成的整体为一体化成型。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放电间隙控制端两侧面对称布置有球面凹槽。每个所述球面凹槽面呈弧形球面,每个所述球形凹槽与相对应的多腔室间隙避雷装置中的球形电极表面相吻合,且每个球面凹槽与相对应球形电极的接触顶端点位于所述球形电极的圆心所在水平面上。所属对应球形电极见专利申请号201711285520.1,专利名称一种多腔室间隙防雷装置吹弧结构中提到的所属金属电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放电间隙控制端两侧球面凹槽之间的最小厚度d的取值范围为0.8~1.2mm;每个所述球面凹槽的竖直长度h取值范围为R~2R,其中R为球面凹槽曲率对应的半径,也即球面凹槽上放置的与之相对应的多腔室间隙避雷装置中的球形电极的半径;其中,R的取值范围为4~6mm。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间隙通道控制部为外表光滑圆柱体,所述光滑圆柱体结构的直径B的取值范围为3~4mm,所述圆柱体结构的直径B与所述球形电极半径R存在下列关系:
R,及构成三角形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球形电极的球心水平方向平面与球面凹槽切割的弧面曲线段为弧长e,所述弧长e对应的圆心角角度为40°~90°。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底座整体呈现为D字型半圆柱体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放电间隙控制端及间隙通道控制部的表面均采用镀镍或镀铬工艺,增加光洁度,且光洁度等于或高于镜面14C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放电间隙控制端及间隙通道控制部的材质均为65Mn弹簧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所述放电间隙控制端两侧面对称布置有球面凹槽,控制设置在两侧的球形电极接触顶端点与两侧球面凹槽紧密贴合,所述放电间隙控制端两侧球形凹槽呈弧形球面,与球形电极弧表面相吻合,有效固定多腔室间隙防雷装置本体中电极,电极移动引起的模具意外损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水院电气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武汉水院电气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166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化组合式刷盘加工注塑机
- 下一篇:一种新型定位片材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