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锅炉系统的余热回收装置及换热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17163.0 | 申请日: | 2019-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681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3 |
发明(设计)人: | 郑鹏;陈昊;张文坤;郝玉刚;徐建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B37/54 | 分类号: | F22B37/54;F22B37/50;F28B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韩建伟 |
地址: | 10003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锅炉系统 进气口 余热回收装置 换热组件 换热件 换热 壳体 排水口 高度方向间隔 待冷却介质 排水口排 冷凝 有效地 立置 排出 水雾 水中 液滴 蒸汽 排污 体内 通行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锅炉系统的余热回收装置及换热方法。其中,用于锅炉系统的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立置的壳体,具有进气口及排水口,进气口位于排水口的上方;换热组件,部分或全部换热组件位于壳体内,换热组件包括多个换热件,多个换热件沿壳体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从进气口进入的待冷却介质由上至下依次经过多个换热件的逐层换热后充分冷凝并从排水口排出至壳体外。本发明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从锅炉系统排出的排污水中蒸汽易形成水雾或液滴、影响人员通行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锅炉系统的余热回收装置及换热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锅炉排污分为连续排污和定期排污两种形式,根据锅炉的参数及型式不同,排污率通常在1%~10%之间。如图1所示,在现有技术中,锅炉的排污水经节流后通过连续排污扩容器1’进行扩容,排污水中的蒸汽引至除氧器2’,除氧器2’能够向连续排污扩容器1’中喷入除盐水,以对排污水及蒸汽进行降温,降温后的排污水通过排污降温池冷却降温后外排,蒸汽直接对空排放,易形成水雾或液滴,尤其在冬季易结冰结露,影响人员通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锅炉系统的余热回收装置及换热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从锅炉系统排出的排污水中蒸汽易形成水雾或液滴、影响人员通行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锅炉系统的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立置的壳体,具有进气口及排水口,进气口位于排水口的上方;换热组件,部分或全部换热组件位于壳体内,换热组件包括多个换热件,多个换热件沿壳体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从进气口进入的待冷却介质由上至下依次经过多个换热件的逐层换热后充分冷凝并从排水口排出至壳体外。
进一步地,各换热件包括:换热管道,换热管道的一部分位于壳体内,换热管道的另一部分从壳体穿出;换热介质,在换热管道内流通,以对待冷却介质进行冷却。
进一步地,进入进气口的待冷却介质的进入温度为第三预设值C,排水口位于壳体的下方,多个换热件包括第一换热件和第二换热件,且第二换热件相对于第一换热件靠近排水口设置,进入第一换热件的入口处的换热介质的温度为第一预设值A,进入第二换热件的入口处的换热介质的温度为第二预设值B,满足B<A<C。
进一步地,第一预设值A大于等于100℃;和/或第二预设值B大于等于20℃且小于100℃。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件内的换热介质为除氧水,第二换热件内的换热介质为除盐水。
进一步地,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支架,设置在壳体内,通过支架将换热组件与壳体连接在一起,支架为一个或多个,当支架为一个时,一个支架与全部换热件连接;当支架为多个时,多个支架与多个换热件一一对应地设置。
进一步地,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液位计,液位计设置在壳体内,以监测壳体内液化后的待冷却介质的液面高度。
进一步地,壳体包括:第一子壳体,第一子壳体上设置有排气口;第二子壳体,位于第一子壳体的下方且与第一子壳体可拆卸地连接,第二子壳体具有进气口和排水口。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方法,适用于上述的用于锅炉系统的余热回收装置,换热方法包括:步骤S1:待冷却介质通过余热回收装置的进气口进入至余热回收装置的壳体内;步骤S2:余热回收装置的换热组件对进入壳体的待冷却介质进行冷却、降温,被冷却后的待冷却介质发生液化并充分冷凝;步骤S3:液化后的待冷却介质通过壳体的排水口排出至壳体外。
进一步地,在步骤S2中,通过控制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件和第二换热件的入口处的换热介质的温度,以对经由第一换热件的待冷却介质进行初步冷却,以使经由第二换热件的待冷却介质发生冷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171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锅炉钢架结构
- 下一篇:锅炉的废热水和排汽循环回收利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