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合成蒽醌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24426.0 | 申请日: | 2019-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686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9 |
发明(设计)人: | 方向晨;周明东;刘全杰;孙京;白红鑫;王贺;贾立明;王景芸;徐会青;尹泽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3/28 | 分类号: | B01J23/28;B01J23/882;B01J27/188;B01J27/19;B01J31/12;B01J31/18;B01J31/16;C07C46/04;C07C50/16;C07C2/66;C07C2/86;C07C15/2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成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合成蒽醌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催化剂包括卤代烷氧基硅烷改性酸性分子筛、季铵盐阳离子和钼或钨多酸盐阴离子,以催化剂质量百分含量为基准,硅烷化酸性分子筛为70wt%~80wt%,季铵盐阳离子为5wt%~10wt%,钼和/或钨多酸盐阴离子1wt%~10wt%;钼和/或钨负载量以元素计为0.5wt%~7wt%。制备方法如下:先将卤代烷氧基硅烷接枝于酸性分子筛表面,卤代烷氧基硅烷与有机胺进行季铵化反应,将季铵盐负载到所述酸性分子筛上,然后钼和/或钨多酸盐与季铵盐进行复分解反应得到的。蒽的烷基化、2‑烷基蒽的氧化反应均可以通过该催化剂得以实现,催化剂再生后可循环使用,不产生废弃物,具有催化效率高、环境友好、条件温和以及生产成本低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合成蒽醌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的是一种使用分子筛负载型双功能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烷基蒽醌是重要的精细化工品,主要品种有2-甲基蒽醌、2-乙基蒽醌、2-戊基蒽醌、2-叔戊基蒽醌和2-叔丁基蒽醌等。烷基蒽醌主要用于生产双氧水的载体材料,还可用于染料中间体、纸浆的蒸解助剂、印染工业中的拔染助剂等。近年来,伴随着HPPO技术的推广,以及下游造纸、已内酰胺、污水处理方面对双氧水的需求,双氧水作为一种绿色的无机化工原料在国内外的需求量增长迅速,而目前国内双氧水总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现有企业主要通过蒽醌法固定床加氢技术生产双氧水,然而目前文献上报道的苯酐酰化-脱水法生产2-烷基蒽醌的工艺存在生产成本高、对环境污染和设备腐蚀严重等问题。受环保法规的限制,该方法已经不适合2-烷基蒽醌的绿色化工生产要求,因此急需开发绿色的2-烷基蒽醌生产新工艺。
通过蒽的烷基化-氧化的方法制备2-烷基蒽醌在文献中少有报道。美国专利US3953482中公开了以质量分数为35%的盐酸为催化剂、60%的H2O2为氧化剂的2-烷基蒽醌制备方法。该方法以高浓度的双氧水为氧化剂,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中存在安全隐患,此外以盐酸为催化剂同样存在对设备的腐蚀问题。中国专利CN107602368中公开了一种蒽与异戊烯烷基化、2-戊基蒽氧化制备2-戊基蒽醌的方法,该方法使用一种Mg-MWW分子筛为烷基化催化剂、γ-Al2O3负载过渡金属氧化物为氧化催化剂,该方法使用两种固体催化剂,存在操作过程繁琐、固体催化剂对2-戊基蒽醌产品吸附现象严重的问题。此外,应用该方法生产2-戊基蒽醌收率低(30%),因此在工业生产中不具备经济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合成蒽醌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催化剂为分子筛负载型有机金属多酸盐催化剂,蒽的烷基化、2-烷基蒽的氧化反应均可以通过该催化剂得以实现,催化剂通过再生可循环使用,不产生废弃物,具有工艺简单、催化效率高、环境友好、条件温和以及生产成本低等特点。
本发明的合成蒽醌催化剂,包括卤代烷氧基硅烷改性酸性分子筛、季铵盐阳离子和钼或钨多酸盐阴离子,以催化剂质量百分含量为基准,硅烷化酸性分子筛为70wt%~80wt%,季铵盐阳离子为5wt%~10wt%,钼和/或钨多酸盐阴离子1wt%~10wt%;钼和/或钨负载量以元素计为0.5wt%~7wt%,优选3wt%~7wt%。
本发明的合成蒽醌催化剂,是先将卤代烷氧基硅烷接枝于酸性分子筛表面,卤代烷氧基硅烷与有机胺进行季铵化反应,将季铵盐负载到所述酸性分子筛上,然后钼和/或钨多酸盐与季铵盐进行复分解反应得到的。
本发明的合成蒽醌催化剂中,酸性分子筛为H ZSM-5,Hβ,HY,H MCM-41,H SBA-15,H SAPO-34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H MCM-41、Hβ或HY,更优选为H MCM-4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244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