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水质模型的河流中重金属铅的入海通量表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25001.1 | 申请日: | 2019-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859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8 |
发明(设计)人: | 姚红;张同铸;刘环;刘红英;秦琪;游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17/18;G06F17/11 |
代理公司: | 北京栈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0 | 代理人: | 刘亚娟 |
地址: | 226019***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水质 模型 河流 重金属 通量 表征 方法 | ||
1.一种基于水质模型的河流中重金属铅的入海通量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基础数据的收集与测定;
所述基础数据包括河流的水文条件数据、金属铅在入海河流中的存在形态以及各种形态的铅的含量、河流悬浮物属性;所述水文条件数据包括河流主要断面的流向、流速、流量;所述金属铅在入海河流中的存在形态包括水溶解态铅和悬浮态铅,所述悬浮态铅包括酸溶态铅、可还原态铅、可氧化态铅和残渣态铅;所述河流悬浮物属性包括总悬浮物的浓度和悬浮物的粒径分布;
S2、构建悬浮态铅与总悬浮物之间的相关性模型;
分析统计酸溶态铅、可还原态铅、可氧化态铅和残渣态铅浓度与总悬浮物之间的关系,建立酸溶态铅、可还原态铅、可氧化态铅和残渣态铅浓度与总悬浮物之间的定量线性回归模型,给出酸溶态铅、可还原态铅、可氧化态铅和残渣态铅浓度与总悬浮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式;
S3、构建河流水溶态铅入海浓度模拟模型;
应用一维对流扩散模型描述水溶解态金属的入海过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一维对流扩散模型的基本公式为:
式中:
C-模拟预测的铅浓度;
D-金属铅在水中的分散系数;
u-河流流速;
k-铅的综合衰减速率常数:
求解该方程得出:
式中:
Ci,t-第i个河段第t时刻的铅浓度;
Dt-为铅在t的分散系数;
ui,t-为第i个河段第t时刻的流速;
kt-为铅在t的综合衰减速率常数;
Li-为第i河段的长度;
Δt-水流进过第i个河段的时间;
S4、构建河流悬浮态铅入海浓度模拟模型;首先构建河流总悬浮物模拟模型,应用一维水质模型描述水中总悬浮物的对流扩散和一级降解过程,模型方程为:
式中:
C-模拟预测的总悬浮物浓度;
Ex-总悬浮物在水中的弥散系数;
u-河流流速;
k-总悬浮物的综合衰减速率常数;
求解该方程得出:
式中:
Ci,t-第i个河段第t时刻的总悬浮物浓度;
Et-为总悬浮物在t的分散系数;
ui,t-为第i个河段第t时刻的流速;
kt-为总悬浮物在t的综合衰减速率常数;
Li-为第i河段的长度;
Δt-水流进过第i个河段的时间;
根据悬浮态铅的四种形态与总悬浮物之间回归关系模型,结合总悬浮物浓度的模拟结果,计算分别入海河口四种形态的悬浮态铅的入海浓度;
S5、河流金属铅的时段入海通量的表征;以时段为一年为例,根据下述公式计算金属铅的时段入海通量;
wi=∑(CijQij+S1ijQij+S2ijQij+S3ijQij+S4ijQij)
式中:
WT–铅的年入海通量;
wi-第i天的铅入海通量;
Qij-第i天第j时刻的入海流量;
Cij-第i天第j时刻水溶解态铅的浓度;
S1ij-第i天第j时刻酸溶态铅的浓度;
S2ij-第i天第j时刻可还原态铅的浓度;
S3ij-第i天第j时刻可氧化态铅的浓度;
S4ij-第i天第j时刻残渣态铅的浓度;
根据计算结果,解析河流金属入海通量特征,包括河口入海金属总量,浓度,形态构成,时间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大学,未经南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2500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