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固体氧化物电池的储电及制合成气的系统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26991.0 | 申请日: | 2019-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210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韩敏芳;张永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8/04082 | 分类号: | H01M8/04082;H01M8/04089;H01M8/0656;C25B1/23;C25B1/042;C25B11/091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吴欢燕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固体 氧化物 电池 合成气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固体氧化物电池的储电及制合成气方法,具体为一种使用单个固体氧化物电池器件,通过调节阴极气体来实现发电/电解和高效制合成气。固体氧化物电池在两种模式下运行:在发电过程中,阴极通入空气,阳极通入碳氢燃料;在电解过程中,阴极气体切换为CO2或者H2O,阳极仍然通入碳氢燃料。电解过程碳氢燃料和氧气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过程电能转化为合成气的化学能。整个发电/电解过程产生的合成气是化工行业的重要原料。本储电方法区别于传统的可逆燃料电池运行储电方法,仅通过改变阴极气体方式即可实现发电/电解切换,同时可有效降低电解电压,有望提高电解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能及制合成气领域,具体为一种在单个固体氧化物电池中通过调节阴极气体来实现发电/电解和制合成气的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大量化石燃料直接的燃烧发电、发热,释放了大量的CO2,造成大气中CO2含量持续升高,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包括中国在内大部分国家均制定了CO2减排目标。另一方面,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技术发展迅速,在我国发电装机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然而,风能和太阳能均具有波动性的特点,造成发电不稳定,并网困难,产生了大量弃风弃光现象。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严重阻碍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因此,为了最终实现低碳社会的目标,急需发展可靠的可再生能源储电技术及CO2减排技术。
固体氧化物电池(Solid Oxide Cell,简称SOC)作为一种可逆的电化学能量转换装置,可以实现燃料化学能及电能间的直接高效转化,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环境友好(SOx,NOx排放低,无噪音污染)的突出优点。以目前最广泛应用的Ni/YSZ支撑型SOC电池(另一侧电极材料为钙钛矿)为例,SOC可以以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和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lid oxide electrolysis cell,SOEC)两种模式运行,如图2中模式一和模式二(以CO2/H2O共电解为例)所示。以发电模式运行时,Ni/YSZ电极通入氢气或者多种含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钙钛矿电极通入空气,可实现燃料化学能到电能的高效转换(发电效率50%~60%)。以SOEC电解模式运行时,Ni/YSZ电极通入H2O和CO2,钙钛矿电极通入空气,可以实现将电能转化为燃料(如氢气、合成气)和氧气的化学能。SOEC高温电解相比于传统低温电解技术(如质子膜燃料电池和碱性电解池),可大大降低电解电压,降低电解产热,因此具有更高的电解效率。而且低温电解很难实现CO2电解,SOEC却可实现。但是SOEC运行时电池衰减较快,主要与钙钛矿电极产生的氧气导致的电极剥离有关。氧气的利用也是一个难题,以空气作为钙钛矿电极气体时,产生的氧气与空气混合,会造成高纯氧气收集困难;以纯氧气作为钙钛矿电极气体时,又会对电堆中连接体材料的抗氧化性提出更高要求,且会导致电解电压升高,不利于电解效率提升。为了解决氧气利用问题,并进一步降低单位产气率下的电能消耗,在电解水制氢或共电解H2O/CO2制合成气领域,发展了甲烷辅助电解技术,包括天然气辅助电解水(专利号US6051125A),甲烷部分氧化辅助电解(专利号US9574274B2)及煤气辅助共电解制备合成气(专利号CN107180985 A)等技术,如图2中的运行模式三。模式三下钙钛矿电极侧通入甲烷等碳氢燃料代替模式二中的空气,与产生的氧气发生甲烷部分氧化重整反应,产生合成气;Ni/YSZ电极仍然通入H2O/CO2。不仅解决了钙钛矿电极中氧气的利用问题,还可以大大降低了电极两侧的氧分压差,因此相同电解电流下,电压更低(可降低1V左右)。此外,电解过程中使用甲烷的部分化学能代替电能,降低了电能消耗。研究表明,模式三相比于模式二具有更高的能量转化效率,在相同的电解电压下也有更高的产气率(专利号US9574274B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2699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