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土柱栽培装置及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30287.2 | 申请日: | 2019-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447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9 |
发明(设计)人: | 温延臣;林治安;赵秉强;袁亮;李伟;徐久凯;李燕婷;李娟;戚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9/02 | 分类号: | A01G9/02;A01G2/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呱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7 | 代理人: | 孙进华;冯建基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土柱 栽培装置 栽培柱 土壤 工作腔 种植区 土肥 栽培 肥料试验 竖直状态 栽培作物 作物生长 混合层 接触区 填充区 土壤层 种植槽 上端 布线 开沟 埋入 施工 填土 通透 连通 填充 大田 地表 肥料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土柱栽培装置,包括栽培柱和工作腔,工作腔设置在所述栽培柱内,并在栽培柱呈竖直状态下由下往上依次形成连通的接触区、填充区以及种植区。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土柱栽培施工方法,采用本发明的土柱栽培装置,包括开沟、布线、埋柱、填土以及栽培,将土柱栽培装置埋入预开的种植槽内,使土柱栽培装置上端的种植区露出地表,并向土柱栽培装置内依次填充普通土壤和混有肥料的土壤,使土壤区内形成中低土壤层,土肥混合区内形成土肥混合层。本发明将用于栽培作物的土壤集中在栽培柱内,有利于土壤的养分不容易流失,适宜于土壤与肥料试验;并利用栽培柱下底通透,有利于作物生长,使土柱栽培装置更接近于大田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农业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土柱栽培装置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土壤养分是由土壤提供的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在自然土壤中,主要来源于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其次是大气降水、坡渗水和地下水;在耕作土壤中,还来源于施肥和灌溉。而种子、化肥、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又是农业生产中的基本要素,但在土壤中,化肥等效果不理想,既与这些物质性能优劣有关,也与农民的的习惯有关系。
一般情况下,农民均是将化肥等养分直接均匀的撒施在土壤表面,经翻耕埋入耕层土壤中,但通常化肥在土壤中会因为分解、挥发、随水淋失等原因流失不能被作物吸收,其效果不理想,导致作物对养分吸收率低,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土柱栽培装置及施工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作物栽培时土壤养分容易流失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土柱栽培装置,包括:
栽培柱,用于竖直埋设在大田预挖的种植槽内;
工作腔,设置在所述栽培柱内,并在栽培柱呈竖直状态下由下往上依次形成接触区、填充区以及种植区,所述接触区贯穿栽培柱的下端面供种植槽底部的土壤填充接触区的内部,所述填充区的上端与种植区连通,且填充区的下端与接触区连通,使填充区的内部用于填充混有肥料的田间土壤,所述种植区贯穿栽培柱的上端面使种植区的内部供作物种植。
本发明实施例的特征还在于,所述填充区包括设置在种植区下方的土肥混合区和设置在土肥混合区下方的土壤区,所述土肥混合区与种植区连通使土肥混合区的内部用于填充混有肥料土壤,所述土壤区分别与土肥混合区和接触区连通使土壤区的内部用于填充未混有肥料的土壤。
本发明实施例的特征还在于,所述土肥混合区的长度范围为25-35cm。
本发明实施例的特征还在于,所述土壤区的长度范围为55-65cm。
本发明实施例的特征还在于,所述接触区和种植区的长度范围为4-6cm。
本发明实施例的特征还在于,所述栽培柱和工作腔均为圆柱体结构,且栽培柱为PVC材料制成。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土柱栽培施工方法,所述土柱栽培施工方法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土柱栽培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S1、开沟,将栽培田地以行间距70-90cm的间隔开沟,形成多行种植槽;
S2、布线,在栽培田地的地表上布线,使每个种植槽的槽口上均搭设有方形线框;
S3、埋柱,沿方形线框将多个所述土柱栽培装置放置入种植槽内,使土柱栽培装置下端的接触区楔入种植槽的槽底,并使土柱栽培装置上端的种植区置于方形线框的上方,待方形线框抵在所述栽培柱的外壁上稳固土柱栽培装置后,将土壤回填至种植槽内使土柱栽培装置埋在种植槽内,并使土柱栽培装置上端的种植区露出地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3028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