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灵芝中提取灵芝三萜和灵芝多糖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31259.2 | 申请日: | 2019-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935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0 |
发明(设计)人: | 柳秦桥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州柳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B37/00 | 分类号: | C08B37/00;A61K36/074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裴金华 |
地址: | 313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灵芝 提取 多糖 方法 | ||
一种从灵芝中提取灵芝三萜酸和灵芝多糖的方法,包括:(1)原材料预处理:将粉碎后的灵芝子实体放于氢氧化钠‑水溶液浸提,经过超声处理后过滤,得到过滤物和浸提液;(2)调节pH:调节所述浸提液的pH为2.0~4.5;(3)动态回流吸附:将步骤B中得到的提取液进行动态回流吸附,吸附完成后,收集流出液Ⅰ;(4)分段洗脱:洗脱过程分为四阶段,合并收集前三阶段洗脱液Ⅱ,收集第四阶段洗脱液Ⅲ,洗脱液Ⅲ为灵芝三萜提取液;5.合并流出液Ⅰ、洗脱液Ⅱ,加入乙醇进行醇沉后进行过滤、烘干、粉碎后得到灵芝粗多糖。本发明有效提高了灵芝三萜酸和灵芝多糖的提取率和灵芝三萜的纯度,且提取方案易于实施,提取的产品安全有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有效成分提取方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从灵芝中提取灵芝三萜和灵芝多糖的方法。
背景技术
灵芝为层菌纲非褶菌目灵芝菌科灵芝属真菌的总称;习惯所称灵芝是指灵芝属中赤芝的子实体部分,灵芝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医书将其列为上品,具有补中益血、滋阴强壮、扶正固本、延年益寿等功效,灵芝是《中国药典》收录的一种中药材,是食药兼用的一种真菌,灵芝中的多糖、三萜、核苷、生物碱、氨基酸多肽、微量元素等成分是其药效物质基础,其中主要成分之一是三萜类化合物;该类化合物有较高的脂溶性,分子量一般为400~600,化学结构较复杂,目前已知有7种不同的母核结构,在母核上有多个不同的取代基,常见有羧基、羟基、酮基、甲基、乙酰基和甲氧基等。
由于化学结构的多样性,使三萜类化合物又较广泛的药理活性,如ganodericacid β,ganolucidic acid A和lucidumol B等可明显抑制HIV-1蛋白酶活性;ganodermicacid S可明显抑制血小板的聚集;lucidenic acid O和lucidenic lactone可抑制真核细胞DNA多聚酶活性等,具有保肝、抗肿瘤、抗HIV-I及HIV-I蛋白酶活性、抗组织胺释放、抑制血管紧张素、抗氧化等作用。
人体肿瘤细胞60%为增殖细胞,是肿瘤发展、长大、转移的基础,对人体危害极大,但对化疗敏感,易杀灭;40%为GO细胞,又叫休眠期细胞,不分裂,不生长,但对放化疗不敏感,难以被化疗等药物杀死。当某些因素使增殖期细胞大量死亡时(如化疗时),GO期肿瘤细胞即可进入增殖周期,成为肿瘤复发的根源。
灵芝三萜最大的特点表现为可激活化疗药物难以杀死的GO期肿瘤细胞,驱使其进入细胞生长期,然后联合化疗或单独毒杀它,防止其结束休眠期后大量繁殖和转移,灵芝三萜对GO期细胞的独特作用弥补了传统肿瘤治疗(手术、放疗、化疗)的不足,成为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主力军。
20世纪80年代,国内外研究者开始深入研究灵芝化学成分,并取得一定的成效,迄今为止,已成功分离出200多种化合物,并进行了分子结构鉴定;但是这些工作都是在实验室进行的,得到的化合物量非常少,极大影响灵芝三萜的开发与利用,因此,研究三萜化合物的提取纯化的产业化工艺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目前工业常用的提取方法有水提法、醇提法、超声处理法、树脂吸附法等。
传统的醇提法通常需要消耗大量的提取溶剂,大量的有机溶剂的使用会给人体和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
专利号为CN1560072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从灵芝中制备灵芝三萜和灵芝多糖的方法,将干燥的灵芝实体破碎后采用超临界CO2提取技术提取灵芝三萜,然后使用低温提取和快速浓缩技术获得灵芝多糖,但是采用超临界CO2提取技术所需的设备投入较大,操作难度高,生产成本高昂。
灵芝子实体区别于其它菌类相比,实体木质化程度高,结构复杂紧密,而三萜和灵芝多糖分布在细胞内侧,通过传统的提取方法提取率低,大部分活性成分都滞留在残渣内,造成资源浪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州柳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州柳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312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