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用防雾霾纱窗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33368.8 | 申请日: | 2019-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053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于淼;龙云泽;拉马克瑞斯纳·西拉姆 | 申请(专利权)人: | 聚纳达(青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1/20 | 分类号: | B60J1/20;B01D39/16 |
代理公司: | 青岛清泰联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56 | 代理人: | 李祺;张洁 |
地址: | 266199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用防雾霾 纱窗 | ||
1.一种车用防雾霾纱窗,其特征在于,包括与车窗边框适配的纱窗边框和安装在纱窗边框内的防雾霾窗纱,所述纱窗边框上设有用于连接车窗边框的连接部件,所述防雾霾窗纱为三层结构,依次设为金属丝网、电纺纳米纤维膜和塑料保护网,所述电纺纳米纤维膜通过静电纺丝法直接喷涂复合在所述金属丝网上,所述塑料保护网通过超声焊接固定在所述电纺纳米纤维膜上,所述超声焊接的焊接线为多条且交错排布在防雾霾窗纱上,所述塑料保护网通过焊接线与电纺纳米纤维膜固定后形成多个积尘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防雾霾纱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积尘袋均为等大的菱形,所述积尘袋在防雾霾窗纱上均匀排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防雾霾纱窗,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丝网为镀铜不锈钢网,所述塑料保护网为镀银尼龙网;所述金属丝网目数为80~150目,所述塑料保护网目数为40~70目,所述电纺纳米纤维膜的孔隙率大于80%,平均孔径为300~500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防雾霾纱窗,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为贴设在纱窗边框上的磁铁块,所述磁铁块设为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防雾霾纱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窗边框开设有多个可用于折叠纱窗边框的开口部。
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用防雾霾纱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部设置为四个,其中两个开口部沿过纱窗边框底边中点的竖直直线设置,另外两个开口部沿过纱窗边框任一条侧边中点的水平直线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用防雾霾纱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窗边框上卡设有连接开口部两侧纱窗边框的弹性卡扣,所述弹性卡扣与开口部一一对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防雾霾纱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纺纳米纤维膜为堇青石纳米颗粒/疏水疏油高分子材料复合纳米纤维膜,所述电纺纳米纤维膜中堇青石纳米颗粒的含量为1~4wt%,所述电纺纳米纤维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配置纺丝前驱液:将所述堇青石纳米颗粒分散于可溶解所述疏水疏油高分子材料的有机溶剂中制成分散液,向所述分散液中加入所述疏水疏油高分子材料混合均匀得澄清溶液即为前驱体纺丝液;
电纺制膜:将配得的前驱体纺丝液加入静电纺丝设备储液机构中,以所述金属丝网作为静电纺丝设备的纺丝收集机构,调节纺丝参数,用静电纺丝设备直接在所述金属丝网的上表面电纺复合所述电纺纳米纤维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用防雾霾纱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纺纳米纤维膜为堇青石纳米颗粒/热塑性聚氨酯复合纳米纤维膜;
所述配置纺丝前驱液步骤为:将所述堇青石纳米颗粒分散于N,N-二甲基甲酰胺和四氢呋喃混合所得的有机溶剂中,用超声波破碎仪处理40-60min,使堇青石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在所述有机溶剂中制成分散液,所述有机溶剂中N,N-二甲基甲酰胺和四氢呋喃的体积比为1:1,向所述分散液中加入所述热塑性聚氨酯颗粒,40℃水浴加热搅拌4-6h得澄清溶液即为前驱体纺丝液;所述纺丝前驱液中所述热塑性聚氨酯颗粒的含量为20~25wt%,所述堇青石纳米颗粒占堇青石纳米颗粒和热塑性聚氨酯颗粒总质量的百分比为1~4wt%;
所述电纺制膜步骤中纺丝参数为:纺丝距离15-25cm,纺丝电压为45-60kV,纺丝温度为25-30℃,湿度为20-40%RH,纺丝时间为10-15min。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用防雾霾纱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堇青石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制溶胶:按照堇青石2MgO·2Al2O3·5SiO2的化学计量比配料,称取Mg(NO3)2·6H2O和Al(NO3)3·9H2O溶于无水乙醇中,加热搅拌至完全溶解,冷却后缓慢滴入正硅酸乙酯和无水乙醇的混合液,所述混合液中正硅酸乙酯和无水乙醇的体积比为1:2,将所得混合物料加热升温至52℃后搅拌回流,用硝酸调节pH至2.5,搅拌反应3h形成溶胶;
制凝胶:将所得溶胶置入60℃水浴中静置48h形成凝胶;
烧结:将所得凝胶置于陶瓷容器中,在500℃加热10h,再将所得产在1250℃下烧结2h,得到堇青石粉体;
粉碎:将所得堇青石粉体球磨粉碎得堇青石纳米颗粒,所述堇青石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200~500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聚纳达(青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聚纳达(青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33368.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不锈钢复合器件及其焊接方法
- 下一篇:导料装置、包装机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