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促进血小板凝聚的明胶纳米纤维止血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35857.7 | 申请日: | 2019-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381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郭燕川;卢伟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中科润德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24/00 | 分类号: | A61L24/00;A61L24/10;D04H1/728;D01D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经济技***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明胶 明胶溶液 纳米纤维 止血材料 血小板凝聚 高压电场 纺丝 制备 生物可降解性 生物相容性 血小板粘附 极化处理 伤口部位 止血效果 吸液性 纤维膜 沉积 亲水 溶胀 溶解 运送 感染 重复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促进血小板凝聚的明胶纳米纤维止血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溶胀的明胶溶液;步骤S2:得到溶解后的明胶溶液;步骤S3:得到纺丝后的明胶溶液;步骤S4:将纺丝后的明胶溶液在高压电场E1的作用下进行沉积,然后再运送到高压电场E2的作用下进行极化处理;步骤S5:反复重复步骤S4,直到明胶纤维膜达到一定厚度为止;步骤S6:得到明胶纳米纤维止血材料。本发明具有亲水吸液性好、血小板粘附率高的优点,本发明的单位体积的明胶纳米纤维止血材料的止血效果佳,伤口部位的感染机率小,本发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促进血小板凝聚的明胶纳米纤维止血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人体的总血量约4000~6000毫升,在外科手术、车祸、自然灾害和战争等紧急情况下,急性出血超过800~1000毫升时,就会有生命危险。因此,开发紧急救生止血材料,争取时间为伤员及时而有效地止血,对挽救其生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纱布、绷带和棉纱等止血材料存在止血效果不理想、不可吸收、易引起排异感染和其它并发症的缺点,无法满足快速紧急止血的需求,而新型的止血纱布和止血海绵在止血效果上虽然有提高,但降解性能差,拆除过程往往会造成患者的二次伤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的可吸收止血材料脱颖而出,不但在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更成为医用材料方面的研究热点。
目前新型可吸收止血材料中,包括纤维素类、壳聚糖类、淀粉类、胶体类及其它产品五大类。明胶作为胶体类止血材料,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和吸收性、吸液性能良好、可促进血小板激活和凝血块形成的优点,已应用于鼻出血、神经外科和泌尿外科等的手术中,然而明胶止血材料用量超过一定剂量后,存在增加伤口部位感染率的风险,因此如何提高明胶止血材料的止血效果是开拓此类材料应用的关键。
相对于明胶海绵止血材料,纳米纤维结构的材料比表面积更大,与血液的接触面积更多,血小板更易粘附聚集在纤维表面,从而缩短止血时间,提高止血效果。静电纺丝是一种工艺简单的纳米纤维制备技术,同时其高压静电场的存在,也为极性材料提供极化和捕捉电荷提供可能。大多数蛋白质如胶原蛋白等具有能够长期贮存真实电荷和保持极化状态的能力。明胶作为胶原水解后的产物,其分子链结构与胶原及其类似,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羧基、氨基等带电基团趋于有序的极化偏移,并束缚大量电场中激化的电荷,使纤维形成了无数细小而连续的正电间隙通道。同时纳米纤维的存在,特别是纤维表面的拓扑结构和表面电荷对血小板的粘附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现有的静电纺丝,往往引入有机溶剂作为纺丝液溶剂,从而存在溶剂残留,引起创口感染的风险。现有的也有用水做溶剂制备了纯明胶电纺纤维膜,但纺丝的产量低微,且存在毛细管堵塞的情况,不利于产业化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促进血小板凝聚的明胶纳米纤维止血材料的制备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可促进血小板凝聚的明胶纳米纤维止血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将明胶放置于溶剂中进行溶解,得到明胶溶液,然后将明胶溶液置于容器中常温溶胀20-40min,从而使明胶分子链打开,得到溶胀的明胶溶液;
步骤S2:将溶胀的明胶溶液放于40-70℃的水浴中搅拌溶解10-60min,得到溶解后的明胶溶液;
步骤S3:将溶解后的明胶溶液倒入纺丝液存储装置中,然后开启接收网帘,然后设置纺丝液存储装置的参数、室内环境温度、网帘的转速,然后进行静电纺丝,从而得到纺丝后的明胶溶液;
步骤S4:将纺丝后的明胶溶液在高压电场E1的作用下进行沉积,然后再运送到高压电场E2的作用下进行极化处理并设置极化参数;
步骤S5:反复重复步骤S4,直到明胶纤维膜达到一定厚度为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中科润德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杭州中科润德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3585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