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酯并列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36502.X | 申请日: | 2019-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078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饶波;於朝来;赵锁林;吉宫隆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F8/14 | 分类号: | D01F8/14;D01D5/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009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酯 并列 复合 纤维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酯并列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该纤维由高粘度聚酯和低粘度聚酯并列复合而成,所述高粘度聚酯侧的双折射率△n1为0.10~0.18,所述低粘度聚酯侧的双折射率△n2为0.03~0.08。本发明的聚酯并列复合纤维的弹性优良。特别得,在优选的技术方案中使用了回收再生聚酯,为废弃聚酯的再生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酯并列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由高粘度聚酯和低粘度聚酯并列复合的弹性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并列复合纤维是利用化学纤维来模拟天然羊毛的卷曲性和弹性而开发出的品种。它是通过采用具有一定相容性而收缩性不同的两种聚合物,按一定比例通过复合纺丝组件而成的具有并列结构的纤维。在纺丝牵伸过程中两组分产生的相同的伸长会在后期热处理中因收缩应力不同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收缩。具体为收缩快、大的组分对收缩小、慢的组分产生压力,相应地,收缩小、慢的组分对收缩快、大的组分产生拉力,直至这对力偶达到平衡,从而最终导致这根纤维自发的产生扭转,而形成螺旋卷曲的结构。由于这种像弹簧一种的卷曲结构具有不同程度的伸缩性和回弹性,因此可赋予纤维优异的弹性。
中国发明专利CN104141178A公布了一种采用低粘PET(0.47~0.65dL/g)和高粘PET(0.82~1.05dL/g)进行并列复合纺丝并经平衡、拉伸、定型制得并列复合弹性纤维的方法。该复合纤维具有较好的弹性和强力,可作为聚酯弹性丝产品。中国发明专利CN103882538A公布了一种利用低粘PET(0.6~0.7dL/g)和高粘PET(0.8~0.9dL/g)进行复合纺丝并经拉伸、热处理制备了截面形状为双联椭圆形的弹性纤维。中国发明专利CN106319656A公布了一种将一种回收聚酯经增粘后(0.66~0.80dL/g)与另一种回收聚酯(0.56~0.68dL/g)并列复合纺丝而生产的并列复合短纤维。该发明实现了高弹性纤维的低成本化,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以上这些公开的专利虽然都是采用高/低粘聚酯并列复合的方法来制备聚酯弹性纤维,但由于它们所使用的两组分粘度差较小,因此导致了纤维的潜在收缩率不高,从而最终所能赋予的纤维弹性也相对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弹性优良、工艺流程简单、生产成本低的聚酯并列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聚酯并列复合纤维由高粘度聚酯和低粘度聚酯并列复合而成,其中高粘度聚酯侧的双折射率△n1为0.10~0.18,低粘度聚酯侧的双折射率△n2为0.03~0.08。
优选所述高粘度聚酯和低粘度聚酯中至少有一种为回收再生聚酯。
该聚酯并列复合纤维的伸缩伸长率优选10~100%,伸长回复率优选在75%以上,单根纤维的卷曲数优选10~100个/25mm。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聚酯并列复合纤维的制造方法,先将充分干燥的高粘度聚酯和低粘度聚酯以60:40~40:60的比例分别投入纺丝机,经螺杆熔融挤出、计量泵计量、喷丝板复合成型后得到初生纤维;然后将初生纤维经延伸加工得到聚酯并列复合纤维,或将初生纤维先卷取再通过假捻加工得到聚酯并列复合纤维。
所述高粘度聚酯和低粘度聚酯的特性粘度差△IV优选0.10~1.30dL/g,更优选0.30~1.30dL/g。
所述低粘度聚酯的特性粘度IV优选0.40~0.70dL/g。
优选所述高粘度聚酯和低粘度聚酯中至少一种为回收再生聚酯。
本发明的聚酯并列复合纤维的弹性优良。特别得,在优选的技术方案中使用了回收再生聚酯,为废弃聚酯的再生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具体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未经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365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