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绿茶栗香品质的方法及制备得到的栗香绿茶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38720.7 | 申请日: | 2019-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997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发明(设计)人: | 杨艳芹;袁海波;张铭铭;江用文;滑金杰;邓余良;李佳;董春旺;王近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A23F3/12;A23F3/4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黄平英 |
地址: | 310008***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绿茶 品质 方法 制备 得到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绿茶栗香品质的方法及制备得到的栗香绿茶,依次包括如下步骤:鲜叶摊晾、杀青、揉捻、解块、毛火初烘和足火复烘,将毛火初烘后的茶叶摊晾20~40min后向初烘叶添加L‑茶氨酸(3:800~1600茶氨酸/毛火样g/g)或/和D‑(+)‑蔗糖(3:160~320蔗糖/毛火样g/g);箱式烘干机足火复烘时间为30~45min。本发明从特定的鲜叶原料入手,基于传统绿茶加工工艺技术的改进,将美拉德反应应用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中,在毛火初烘环节添加特定含量的L‑茶氨酸或/和D‑(+)‑蔗糖,高温足火复烘过程中促进了栗香物质的生成,进而促进了栗香绿茶品质的提升,为栗香绿茶品质调控和定向加工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茶叶生产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绿茶栗香品质的方法及制备得到的栗香绿茶。
背景技术
绿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亦是我国产销量最大、加工技术最为先进的茶叶品类。香气是茶叶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感官评定权重系数为25%,日本茶学家山西贞将茶叶香气比作“茶叶品质的命根子”,协调而愉悦的香气不仅是名优绿茶评价等级的标准,也是消费者选择的重要依据。根据香气在类型、嗅感等感官表征上的差异,可将绿茶分为清香、毫香、栗香、花香等类型。
栗香是绿茶重要的特征香型之一,主要表现为炒熟的栗子或嫩玉米的香气特色,与鲜叶品种、原料品质和加工工艺等有关,西湖龙井、信阳毛尖、海南云雾等国内知名绿茶产品均具有典型的栗香风味品质。根据栗香在类型、强度等外在表征上的差异,感官审评中,又可将其细分为板栗香、嫩栗香、熟栗香。
目前,关于提高栗香品质的方法已有相关文献报道。吴宗才等(专利号:ZL201610572457.9,发明名称:一种提高茶叶栗香香气的方法)提出在提香环节引入板栗,在提香高温过程中,板栗与茶叶中的物质进行相应的反应,促进了茶叶栗香香气的生成。李春华等,“高栗香型条形炒青绿茶加工新工艺新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2011年5月26日公开了采用烘干、炒干、远红外干燥三种干燥方法,采取分段组合方式干燥提香,可发展茶叶中的各种香气成份,大幅增加成茶香气浓度和持久性,形成一种愉快而特殊的“板栗香带果香”。吴光伦(专利号:ZL201210555654.1,发明名称:一种绿茶提香方法及高芬芳栗香型绿茶的制备方法)等提出了一种高芬芳栗香型绿茶的制备方法,采用辉锅提香方法和远红外提香方法对绿茶依次提香,提香后绿茶为高芬芳栗香型且浓郁持久,该提香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有益效果显著。钟秋生等(专利号:ZL201210555654.1,发明名称:一种栗香型炒青绿茶的简易加工方法)提出了一种栗香型炒青绿茶的简易加工方法。它以龙井43、乌牛早、梅占、福鼎大毫、福云6号茶树品种的鲜叶为原料,通过鲜叶采摘、萎凋、杀青、揉捻、滚筒烘炒、摊晾、第二次滚筒烘炒、第二次摊晾、足干、回潮、滚筒提香和包装等加工工序,按此方法制成的栗香型炒青绿茶香气高锐,板栗香显、清爽微带甜香,综合品质优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绿茶栗香品质的方法,从特定的鲜叶原料入手,基于传统绿茶加工工艺技术的改进,将美拉德反应应用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中,在毛火初烘环节添加特定含量的L-茶氨酸或/和D-(+)-蔗糖,高温足火复烘过程中促进了栗香物质的生成,进而促进了栗香绿茶品质的提升,为栗香绿茶品质调控和定向加工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一种提高绿茶栗香品质的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鲜叶摊晾、杀青、揉捻、解块、毛火初烘和足火复烘,将毛火初烘后的初烘叶摊晾20~40min后向初烘叶添加L-茶氨酸或/和D-(+)-蔗糖;足火复烘时间为30~45min;足火复烘采用箱式烘干机。
所述L-茶氨酸或/和D-(+)-蔗糖以溶液形式喷洒于初烘叶中,L-茶氨酸事先用纯净水配置成其饱和溶液待用;D-(+)-蔗糖事先用纯净水配置成其饱和溶液待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387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毛茶的仓储方法
- 下一篇:大叶种黄金白茶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