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视频识别地铁屏蔽门安全防护预警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40028.8 | 申请日: | 2019-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169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8 |
发明(设计)人: | 李玥曈;张树彩;郭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疯马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B13/196 | 分类号: | G08B13/196;E06B7/28;B61B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100020 北京市朝阳区金盏***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全防护预警系统 防护报警装置 信息采集模块 地铁屏蔽门 乘客安全 视频识别 屏蔽门 智能图像分析 单元控制器 声光报警器 安全稳定 采集信息 单元控制 独立运行 防护系统 关联影响 模块系统 屏蔽单元 视频图像 信息通讯 信息暂存 雨雪 死角 预警 监控 便利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视频识别地铁屏蔽门安全防护预警系统,屏蔽单元门上设置乘客安全防护报警装置,通过信息采集模块、智能图像分析模块、单元声光报警器、单元控制器和信息暂存模块所组成的乘客安全防护报警装置,使得在使用的时候更加便利,这样通过信息采集模块可以有效的采集信息,并且通过视频图像的监控可以有效的避免出现死角,也可以有效的避免安装的限制,使得在使用的时候更加方便,而在使用的时候,有效的避免雨雪、灰尘和温度等因素对使用的影响,并且预警防护系统为完全独立运行的模块系统,不参与屏蔽门的单元控制和信息通讯,从而对屏蔽门的安全稳定运行不产生关联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相关地铁屏蔽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视频识别地铁屏蔽门安全防护预警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轨道交通行业的迅猛发展,轨道出行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选择方式。为了保障乘客的安全,站台上通常设置屏蔽门或安全门,由于列车运行限界的要求,屏蔽门与列车门间通常存在较大的间隙(200~300mm),尤其早期已开通的旧线路间隙往往更大,加之屏蔽门的关闭与列车门的关闭无法避免的时间差,如在高峰期上下车时乘客拥挤,或乘客在关门过程中冲门,则乘客有被夹到屏蔽门与列车门之间并造成伤亡事故的重大风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通常采用红外对射检测、激光对射检测、人工检测等技术。
红外技术方案为安装在门体一侧的红外发射器向对侧方向发射一束或两束红外光线,当对侧的接收器无法接收到信号时即判断为存在障碍物,门体不关闭。激光对射防夹方案的技术原理与红外对射类似,但通常激光发射器和接收器分别安装在整列站台门的首末端,而不是每个单元。人工检测的方式是:在站台首末端设置LED软灯,司机关门且发车前,对屏蔽门与列车门之间的空隙进行瞭望,通过目测确认是否存在夹人或异物。此外,乘客在上下车过程中可能会遗漏异物在门槛板或轨道内影响屏蔽门正常开关甚至轨道的正常运营。
现有的地铁屏蔽门安全防护预警系统存在以下问题:现有的地铁屏蔽门安全防护预警系统无法做到全方位扫描,也不能很好的识别缝隙中存在的障碍物,且受安装界限的限制,也容易受到外部的干扰而发生错误,这三种检测技术均出现一些缺陷,从而在使用的时候容易造成一定危险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视频识别地铁屏蔽门安全防护预警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地铁屏蔽门安全防护预警系统无法做到全方位扫描,也不能很好的识别缝隙中存在的障碍物,且受安装界限的限制,也容易受到外部的干扰而发生错误,这三种检测技术均出现一些缺陷,从而在使用的时候容易造成一定危险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视频识别地铁屏蔽门安全防护预警系统,屏蔽单元门上设置乘客安全防护报警装置,而乘客安全防护报警装置与总线、电源、安全回路双向连接,而总线、电源、安全回路与终端监控中心单向连接,而总线、电源、安全回路与端头就地控制器双向连接,而端头就地控制器与终端监控中心双向连接,而端头就地控制器与PEDC双向连接,而乘客安全防护报警通过端头就地控制器进行控制使用。
优选的,所述端头就地控制器内部包括显示器、控制模块、安全回路模块、报警系统和状态操作板。
优选的,所述终端监控中心内部包括监控主机、声光报警系统、显示屏和历史记录模块。
优选的,所述乘客安全防护报警装置内部包括信息采集模块、智能图像分析模块、单元声光报警器、单元控制器和信息暂存模块。
优选的,所述端头就地控制器通过总线、电源、安全回路对乘客安全防护报警装置进行控制使用,而乘客安全防护报警装置安装在屏蔽单元门位置上进行使用。
优选的,所述车厢内车门与屏蔽单元门一一对应,屏蔽单元门上设置乘客安全防护报警装置,而乘客安全防护报警装置均对应设置在车厢内车门与屏蔽单元门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疯马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疯马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4002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