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列车屏蔽门之间缝隙防护侧翼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48422.6 | 申请日: | 2019-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226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琳;潜文溪;龚鹰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晓琳;潜文溪;龚鹰翔 |
主分类号: | E06B7/28 | 分类号: | E06B7/28;B61B1/02;B08B1/04;B08B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行阳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38 | 代理人: | 黄锦阳 |
地址: | 10000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列车 屏蔽门 之间 缝隙 防护 侧翼 | ||
1.一种列车屏蔽门之间缝隙防护侧翼,包括固定门(1)、齿轮(2)、第一马达(3)、第二马达(4)、柔性毛刷(5)、旋转杆(6)、板槽(7)、滑轨(8)、齿带(9)、气动罩(10)、滑动门(11)、防护侧翼(12)、定位槽(13)、滑块(14)、气缸(15)、气动杆(16)、滑槽(17)、滑板(18)、连接块(19)、移动挡板(20)、标识层(21)、防锈层(22)、耐腐蚀层(23)、耐磨层(24)和基层(25),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侧翼(12)对称安装在固定门(1)和滑动门(11)前侧,所述滑轨(8)排布在固定门(1)的一侧顶部,所述齿带(9)平行滑轨(8)排布在固定门(1)的一侧的顶部,所述滑块(14)扣接在滑轨(8)的外部,所述第一马达(3)安装在滑块(14)的顶侧,所述齿轮(2)安装在第一马达(3)的输出端部,所述第二马达(4)固定在滑块(14)的一侧,所述旋转杆(6)竖直安装在第二马达(4)的输出端部,所述柔性毛刷(5)对应防护侧翼(12)的位置固定在旋转杆(6)的侧表面;
所述气动罩(10)扣接在固定门(1)的前侧顶部,所述气缸(15)固定在气动罩(10)的内壁顶侧,所述气动杆(16)的顶端安装在气缸(15)的作用端部,所述滑槽(17)开设在固定门(1)的内部,所述固定门(1)的前侧开设有板槽(7),所述滑板(18)安装在气动杆(16)的底端,所述定位槽(13)开设在防护侧翼(12)的一端内部,且定位槽(13)平行于板槽(7),所述连接块(19)固定在滑板(18)的一侧,所述移动挡板(20)安装在连接块(19)的一侧,所述防护侧翼(12)的表侧包括标识层(21)、防锈层(22)、耐腐蚀层(23)、耐磨层(24)和基层(25),所述耐磨层(24)设置在基层(25)的顶侧,所述耐腐蚀层(23)设置在耐磨层(24)的顶侧,所述防锈层(22)设置在耐腐蚀层(23)的顶侧,所述标识层(21)设置在防锈层(22)的顶侧;所述防护侧翼(12)为梭子形状,且对称在固定门(1)和滑动门(11)的前侧设置有三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列车屏蔽门之间缝隙防护侧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门(1)和滑动门(11)的前侧对称设置有齿轮(2)、第一马达(3)、第二马达(4)、柔性毛刷(5)、旋转杆(6)、板槽(7)、滑轨(8)、齿带(9)、气动罩(10)、防护侧翼(12)、定位槽(13)、滑块(14)、气缸(15)、气动杆(16)、滑槽(17)、滑板(18)、连接块(19)和移动挡板(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列车屏蔽门之间缝隙防护侧翼,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2)与齿带(9)为平行位置关系,且齿轮(2)与齿带(9)为啮合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列车屏蔽门之间缝隙防护侧翼,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侧翼(12)一端内部开设有定位槽(13),所述移动挡板(20)设置在定位槽(13)的内部,且移动挡板(20)的表侧与防护侧翼(12)的表侧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列车屏蔽门之间缝隙防护侧翼,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杆(6)竖直设置在,所述固定门(1)的一侧,所述旋转杆(6)的侧表面与防护侧翼(12)的最高顶点相切,所述柔性毛刷(5)的最低端与固定门(1)的表侧相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晓琳;潜文溪;龚鹰翔,未经李晓琳;潜文溪;龚鹰翔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4842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振动光学模块及投影机
- 下一篇:声表面波器件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