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BIM仿真技术在烧结室行车安装作业中的应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50668.7 | 申请日: | 2019-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187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3 |
发明(设计)人: | 徐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3 | 分类号: | G06F30/13;G06F30/12;G06F30/20;G06T13/20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16 | 代理人: | 吴立斐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bim 仿真技术 烧结 行车 安装 作业 中的 应用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行车安装领域,具体是一种BIM仿真技术在烧结室行车安装作业中的应用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厂房模型构建;大型吊装机械及行车模型构建;烧结室及行车的吊装作业的仿真动画制作;吊装方案制定及实施:通过吊装动画模拟分析,确定行车的吊装方案。本方法使用BIM技术对行车吊装过程进行仿真分析优化,精准确定吊车站位及出杆长度,通过吊装环境的真实再现进行吊装轨迹分析避免了干涉的发生。在仿真分析过程中借助模型参数化特点,为行车吊装方案的编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通过导出吊装模拟动画用于施工作业的可视化交底,提高了吊装作业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行车安装领域,具体是一种BIM仿真技术在烧结室行车安装作业中的应用方法。
背景技术
在烧结室厂房中安装行车多是需要在空间受限、结构复杂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往往只能采用跨外吊装的方式进行,而跨外吊装作业所需空间半径大,而如果厂房外场地也空间狭小,则大型吊机仍然存在站位困难的问题。同时,为了不影响厂房屋面钢结构施工,如何在吊装行车的同时进行钢结构预留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将仿真分析优化技术应用在复杂环境下行车安装作业中的方法,从而有效解决了行车吊装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BIM仿真技术在烧结室行车安装作业中的应用方法,包括
步骤1、厂房模型构建:分别进行厂房混凝土框架结构、厂房屋面钢结构模型的建立;其中,厂房混凝土框架结构建模,将DWG格式的设计图纸直接导入到AutoCAD中进行三维实体模型构建,完成烧结室框架模型、筛分室框架结构模型、主抽风机房框架模型;根据设计图纸在tekla xsteel进行屋面钢结构建模,完成烧结室屋面钢结构、筛分室屋面钢结构、主抽风机房屋面钢结构的模型构建;
步骤2、大型吊装机械及行车模型构建:
步骤2.1、大型吊装机械模型构建:根据汽车吊使用性能表,对此次行车安装中可能使用到的不同吨位的汽车吊分别在AutoCAD中进行三维实体模型构建;大型吊装机械模型构建采用二级文件架构,首先分别建立汽车吊底盘、汽车吊回转体、汽车吊主臂三个文件,在每个文件中建立与文件名一致的图层文件夹,并使用置于当前图层命令将模型置于当前图层上;然后分别建立不同吨位汽车吊的模型,在AutoCAD中采用插入块的命令将汽车吊底盘、汽车吊回转体、汽车吊主臂三个文件导入到一个文件中并装配形成各种型号汽车吊模型;
步骤2.2、行车模型构建:行车模型的构建参照设计图纸,在AutoCAD中进行三维实体模型构建,同样采用二级文件架构,先建立行车电气梁、行车非电气梁、行车小车三个文件,在每个文件中建立与文件名一致的图层文件夹,并使用置于当前图层命令将模型置于当前图层上;然后分别建立不同吨位行车的模型,在AutoCAD中采用插入块的命令将行车电气梁、行车非电气梁、行车小车三个文件导入到一个文件中并装配形成行车模型;
步骤3,烧结室行车吊装作业的仿真动画制作:
步骤3.1、根据行车单片梁重选择相应吨位的汽车吊;
步骤3.2、根据步骤3.1所选汽车吊的性能表查询符合吊装工况下的汽车吊主臂长度;
步骤3.3、对步骤2.1中的汽车吊主臂数据进行设定,使其与步骤3.2所查询的主臂长度相匹配;
步骤3.4、在Navisworks中分别加载烧结室的框架模型和屋面钢结构模型;
步骤3.5、调用汽车吊底盘、汽车吊回转体、汽车吊主臂三个文件并形成汽车吊模型和对应的行车电气梁模型;
步骤3.6、在Navisworks中形成场景1并进入吊装动画制作界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5066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