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差压铸造机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54421.2 | 申请日: | 2019-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265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1 |
发明(设计)人: | 张花蕊;杨波;曾德园;张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大新材科技有限公司;青岛航大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8/04 | 分类号: | B22D18/04;B22D27/1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91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差 压铸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差压铸造机,包括主机、模具、压力釜、保温炉、冷却柜、控制柜、液压系统以及工作台;液压楔机构(2)和退料机构(3)设置在上板(9)与活动板(15)之间,活动板(15)与中隔板(17)之间是压力釜,中隔板(17)与底板(18)之间是保温炉(4)。四根立柱安装在上板(9)与底板(18)之间、且穿过活动板(15)、中隔板(17);活动板(15)和中隔板(17)可以沿立柱上下滑动;液压楔机构(2)用以锁模,辅助开合模油缸(1)产生合模力,退料机构(3)在开模后实现上模脱模,中隔板锁紧装置(7)用于锁住中隔板(17)的上下位置,实现保温炉(4)的封盖以及抵抗上下模开模力。本发明采用合理、紧凑的结构,并结合冷却系统和控制系统实现了差压铸造的全自动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铸造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采用反重力充型、高压凝固的差压铸造机。
背景技术
差压铸造法是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铸造新方法,兼有低压铸造和压力釜铸造的优点。在大型、复杂、薄壁、精密、优质高强度轻合金铸件生产中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差压铸造是在低压铸造设备的基础上,在铸型外加有密封罩,罩内充有压缩气体,使铸型处于一定压力之下。金属液充型时,使保温炉中气体的压力大于铸型中气体的压力,像低压铸造时那样实现金属液的充型、保压和增压,但此时铸件在密封罩和压力釜双向压力之下,是在更高的压力作用下结晶凝固的,所以可保证获得致密度更高的铸件。差压铸造过程中,保温炉金属液面上和铸型内压力差获得的方案有增压法和减压法两种,其中增压法为先向密封罩和保温炉内同时通入同样压力的气体,使压力平衡。然后保持密封罩内的气体压力值,向保温炉中金属液面上逐步通入压力更大的气体,创建上下罐的压力差,从而实现金属液的充型和保压。而减压法为先向密封罩和保温炉内同时通入同样压力的气体,在达到平衡后,逐步放去密封罩内的压缩气体,是压力逐步降低,实现金属液的充型和保压。
差压铸造是在低压铸造的基础上,在铸型外加有密封罩,同时向罩内和保温炉内通入可控压力的压缩气体,使铸型处于一定压力之下,金属液在压差的作用下,充填到铸型中,进行结晶、凝固而获得铸件的一种工艺方法。相比于低压铸造,差压铸造所得铸件更致密,铸件抗拉强度可提高10~50%。但由于差压铸造充型过程中,铸型型腔的反压较大,因而复杂的薄壁件不易成型,适用于生产容易充型且凝固时间较长的厚壁或者中等壁厚的铸件,同时铸件的尺寸轮廓受到上压室直径的限制,适合于生产中小型。
现代化生产中,随着对铸件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差压铸造工艺及设备也要求需要不断完善更新。目前的差压铸造机,针对某些形状复杂铸件的具体铸造方式还不够完善,且传统的差压铸造机自动化程度和安全性不高,难以实现高的生产效率和保证铸件高的生产质量,进而大大影响铸件的成品率和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反重力充型、高压凝固的差压铸造机。
本发明的一种差压铸造机,包括主机(100)、冷却柜(200)、控制柜(500)、液压系统(400)以及工作台(3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100)包括开合模油缸(1)、上板(9)、立柱、支柱、活动板(15)、中隔板(17)、底板(18)、液压楔机构(2)、安全锁、退料机构(3)、中隔板锁紧机构(7),立柱穿过上板、活动板、中隔板和底板,形成基础框架,活动板和中隔板可以沿立柱上下滑动;
所述液压楔机构用以锁模,辅助主油缸产生合模力,包括液压楔滑块、上液压楔和下液压楔,液压楔滑块位于上板下侧,两侧有上液压楔,下液压楔位于支柱上部,支柱下端与活动板刚性连接,支柱侧面设有锁槽,锁模状态时,上液压楔被液压楔滑块带动与下液压楔贴合,封住支柱上行通道;支柱下端与活动板刚性连接,从而阻止压力釜及模具打开,实现锁模;工作状态下安全锁头被气缸抽回,不干涉支柱运动,在非工作状态气缸伸出,安全锁头插入支柱侧面锁槽,防止支柱下滑导致活动板异常下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大新材科技有限公司;青岛航大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航大新材科技有限公司;青岛航大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544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