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终端解锁方法及终端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55139.6 | 申请日: | 2019-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572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发明(设计)人: | 梁卉卉;郭辉奇;周晓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传音通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3206 | 分类号: | G06F1/3206;G06F1/3234;G06F21/32 |
代理公司: | 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4 | 代理人: | 张媛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粤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终端 解锁 人脸识别 环境亮度信息 预设 模式自动切换 红外光识别 亮度传感器 有效地实现 可见光 有效地 能耗 发送 节约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终端解锁方法及终端,所述终端解锁方法应用于终端,所述终端解锁方法包括:接收亮度传感器发送的环境亮度信息;根据所述环境亮度信息判断所述终端所在环境的亮度是否低于预设亮度;在所述终端所在环境的亮度低于所述预设亮度时,则控制所述终端的人脸识别模式从可见光识别模式自动切换至红外光识别模式。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终端解锁方法及终端,能够降低终端在进行人脸识别时的能耗,节约电能,并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用户的人脸识别,以进行快速有效地的对终端解锁,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解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终端解锁方法及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移动设备的私密性要求越来越高,使用应用锁来对私密信息进行保护等工具的用户也越来越多。
现有技术中所有的移动设备的应用锁都是使用繁琐的解锁方式,例如滑动解锁、指纹解锁及2D人脸识别等方式进行解锁移动设备。然而,滑动解锁不够快捷,指纹解锁在全面屏方案影响外观设计,且用户在湿手或者沾汗的情况下,滑动解锁与指纹解锁无法对移动设备解锁,降低用户体验。而2D人脸识别在环境光达不到亮度要求的时候,无法对人脸进行识别导致解锁失败,造成了糟糕的解锁体验。
针对上述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一直在寻求解决办法。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终端解锁方法及终端,能够降低终端在进行人脸识别时的能耗,节约电能,并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用户的人脸识别,以进行快速有效地的对终端解锁,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本发明提供一种终端解锁方法,所述终端解锁方法应用于终端,所述终端解锁方法包括:接收亮度传感器发送的环境亮度信息;根据所述环境亮度信息判断所述终端所在环境的亮度是否低于预设亮度;在所述终端所在环境的亮度低于所述预设亮度时,则控制所述终端的人脸识别模式从可见光识别模式自动切换至红外光识别模式。
具体地,所述根据所述环境亮度信息判断所述终端所在环境的亮度是否低于预设亮度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在所述终端所在环境的亮度高于或等于所述预设亮度时,则控制所述终端的所述人脸识别模式保持在所述可见光识别模式。
具体地,所述在所述终端所在环境的亮度高于或等于所述预设亮度时,则控制所述终端的所述人脸识别模式保持在所述可见光识别模式的步骤包括:在所述终端所在环境的亮度高于或等于所述预设亮度时,则获取所述与所述用户对应的图像信息;对所述图像信息进行识别处理得到与所述图像信息中用户面部对应的位置的第一亮度;判断所述第一亮度是否高于所述第一预设亮度;在所述第一亮度高于所述第一预设亮度时,则控制所述终端的所述人脸识别模式保持在所述可见光识别模式。
具体地,所述判断所述第一亮度是否高于所述第一预设亮度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在所述第一亮度低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亮度时,则控制所述终端的人脸识别模式从可见光识别模式自动切换至红外光识别模式。
具体地,所述在所述终端所在环境的亮度高于或等于所述预设亮度时,则控制所述终端的所述人脸识别模式保持在所述可见光识别模式的步骤之后包括:接收可见光摄像头发送的用户图像信息;对所述用户图像信息进行识别处理得到识别结果;将所述识别结果与预先存储的人脸数据库中的人脸模型进行验证;在验证通过时,则控制所述终端自动解锁。
具体地,所述将所述识别结果与预先存储的人脸数据库中的人脸模型进行验证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在验证不通过时,则生成提示信息;在所述终端的用户界面展示所述提示信息。
具体地,所述在所述终端所在环境的亮度低于所述预设亮度时,则控制所述终端的人脸识别模式从可见光识别模式自动切换至红外光识别模式的步骤包括:在所述终端所在环境的亮度低于所述预设亮度时,则生成红外启动信号;根据所述红外启动信号启动所述终端内的红外摄像头,且关闭所述终端内的可见光摄像头,以使所述终端的人脸识别模式从可见光识别模式自动切换至红外光识别模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传音通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传音通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5513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