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快速筛选花生抗果腐病种质资源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55441.1 | 申请日: | 2019-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500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5 |
发明(设计)人: | 王冕;陈明娜;陈娜;王通;潘丽娟;迟晓元;张朝昕;杨珍;禹山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18 | 分类号: | C12Q1/18;C12R1/77 |
代理公司: | 山东三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308 | 代理人: | 肖太升;高洋 |
地址: | 2600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筛选 花生 抗果腐病 种质 资源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筛选花生抗果腐病种质资源的方法,本发明快速筛选花生抗果腐病种质资源的方法是以花生幼苗离体子叶为接种对象,接种花生果腐病病原真菌的菌丝体,接种后置于25℃光照培养箱,16h光照、8h黑暗,培养20天,接种2天后,每天观察发病情况,记录发病率、病害严重程度以及病斑大小;导入花生果腐病感‑抗模型中,筛选抗果腐病花生品种。本发明筛选花生抗果腐病种质资源的方法实验结果直观性强、易于分级鉴定,能够快速、高效率的鉴定大量种质资源,大大缩短了种质鉴定的筛选周期,快速为花生抗病育种提供优质资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抗病种质资源筛选方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快速筛选花生抗果腐病种质资源的方法。
背景技术
花生是世界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其地下结果的特性使其易受土传病害的影响。花生果腐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发病时,花生地上部分完好,地下部分发黑霉烂,极难防控并严重影响花生品质。近年来此病在我国北方产区呈连年加重之势。该病害已成为花生生产上的一种主要病害,对花生的产量和品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花生果腐病的病原复杂致使果腐病的防控困难,无论是使用杀菌剂还是采用栽培手段,都不能预防果腐病的发生,因此抗病育种无疑是经济安全有效的花生果腐病防控手段。
已有研究证明,花生果腐病的病原是复合病原(Peanut pod rot complex),包括病原真菌、植物寄生线虫和土壤螨类等,其中多真菌病原菌互作是主要致病因素。从1968年首次鉴定出果腐病病原真菌之后,陆续鉴定出多种病原菌。在我国鉴定出的病原菌以镰孢菌、链格包霉菌等为主。目前对于花生果腐病的研究多集中在已知病原菌的分类和鉴定上,而且花生与果腐病病原菌之间的关系还不明确,几乎所有的花生品种对于果腐病都没有抗性,花生不同部位组织对果腐病的易感程度不同,因此,针对花生易感果腐病部位筛选花生抗病种质资源的是目前对抗花生果腐病的重中之重。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筛选花生抗果腐病种质资源的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快速筛选花生抗果腐病种质资源的方法,步骤如下:
1、花生果腐病感-抗模型的建立
取花生不同品种、饱满、健康、无霉变的种子,每品种花生种子分为两份,其中一份用于培育花生幼苗,在幼苗果腐病易感部位上接种果腐病病原菌;另一份用于大田种植,收获得鲜种子直接接种果腐病病原菌;每天记录观察鲜种子和幼苗果腐病易感部位的果腐病发病情况,记录发病率、病害严重程度以及病斑大小;将不同感抗病品种鲜种子对应的花生幼苗果腐病易感部位果腐病发病情况作为花生果腐病感-抗模型;
其中,将鲜种子中:
接种5天出现病斑,发病率90%以上,种子接种点腐烂,病斑直径0.5cm以上为易感病(HS)品种;
接种5天出现病斑,发病率在70%~90%,种子接种位置发黑,病斑直径0.2~0.5cm为感病(S)品种;
接种7天无病斑,发病率在10~20%,种子接种位置发黄为抗病(R)品种;
接种7天无病斑,发病率在10%以下,接种位置无变化,种子可以正常生长发芽为高抗病(HR)品种;
统计不同感抗病品种鲜种子对应的花生幼苗离体子叶的发病情况,
将不同感抗病品种鲜种子对应的花生幼苗子叶的发病情况作为花生果腐病感-抗模型。
所述花生果腐病感-抗模型为:
易感病(HS):接种5天出现病斑,发病率90%及以上,子叶整体发黑,接种点腐烂,病斑直径1cm以上;
感病(S):接种5天出现病斑,发病率在70%~90%,子叶整体发黄,接种位置发黑,病斑直径0.3cm~1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未经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554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