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反应电极半电解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55553.7 | 申请日: | 2019-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980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陈尧;陈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25B1/04 | 分类号: | C25B1/04;C25B9/17;C25B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白晓晰 |
地址: | 430081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反应 电极 电解水 装置 | ||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双反应电极半电解水装置。其技术方案是:电解池(8)中的反应电极Ⅰ(5)和反应电极Ⅱ(10)位于电容电极(2)的两侧或另一侧;或在电解池(8)的内壁和底部铺设有电容电极(2),铺设有电容电极(2)的电解池(8)内装有电解液(9),反应电极Ⅰ(5)和反应电极Ⅱ(10)位于电解液(9)中。集流体Ⅰ(3)与电源(1)的正极连接,集流体Ⅱ(6)与电源(1)的负极连接,反应电极本体Ⅰ(7)上析出氢气;或集流体Ⅰ(3)与电源(1)的负极连接,集流体Ⅲ(11)与电源(1)的正极连接,反应电极本体Ⅱ(12)上析出氧气。本发明具有避免气体混合、降低装置成本、提高电解速率和能显著降低电解能耗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半电解水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反应电极半电解水装置。
背景技术
氢气作为零排放燃料和清洁能源载体,具有最高的比能量143MJ kg-1。氢气能用作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气体,使之能为电力电子设备提供电源。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正极反应气体为氧气。目前,电解水同时在两个电极上分别产生氢气和氧气,需要隔膜隔离氢气和氧气。为防止氢气和氧气渗透隔膜,应用的电解电流较低(Q.Feng et.al.,A review of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water electrolysis ondegradationmechanisms and mitigation strategies, J.Power Sources 2017,366,33-55;Y.Lenget.al.,Solid-State Water Electrolysis with an Alkaline Membrane,J.Am.Chem.Soc.2012,134,9054-9057.)。总之,电解水技术目前存在电解速率低、气体易混合、隔膜成本高、电解电压高等缺点,亟需解决。
半电解是一个新方法,它依靠电容电极辅助,在反应电极上仅仅发生需要的半反应,以此来消除另一个不需要的半反应。半电解能降低电解能耗(C.Peng et.al.,Achieving low voltage half electrolysis with asupercapacitor electrode,EnergyEnviron.Sci.,2014,7,1018-1022.),但该半电解在反应电极上仅进行一种吡咯氧化聚合的半反应,而半电解水实现了分步制氢气和氧气的全反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缺陷,目的是提供一种避免气体混合、降低装置成本、提高电解速率和能显著降低电解能耗的双反应电极半电解水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双反应电极半电解水装置包括电源、电容电极、反应电极Ⅰ、电解池、电解液、反应电极Ⅱ和电解池盖。
所述双反应电极半电解水装置的结构为:电解池和电解池盖间设有密封圈Ⅰ,电解池和电解池盖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电解池盖设有集气管,集气管与电解池相通;电解池中装有电解液,电解液中设有电容电极、反应电极Ⅰ和反应电极Ⅱ,反应电极Ⅰ和反应电极Ⅱ位于电容电极的两侧或另一侧。
所述双反应电极半电解水装置的结构或为:电解池和电解池盖间设有密封圈Ⅰ,电解池和电解池盖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电解池盖设有集气管,集气管与电解池相通;在电解池的内壁和底部铺设有电容电极,铺设有电容电极的电解池内装有电解液,反应电极Ⅰ和反应电极Ⅱ位于电解液中。
所述电容电极是由集流体Ⅰ和电容电极本体组成的整体,电容电极的形状为板状或形状与电解池相似,在集流体Ⅰ的一侧或两侧紧贴有所述电容电极本体。所述反应电极Ⅰ是由集流体Ⅱ和反应电极本体Ⅰ组成的整体,反应电极Ⅰ的形状为板状、柱状和栅状中的一种,在集流体Ⅱ的一侧或两侧紧贴有反应电极本体Ⅰ。所述反应电极Ⅱ是由集流体Ⅲ和反应电极本体Ⅱ组成的整体,反应电极Ⅱ的形状为板状、柱状和栅状中的一种,在集流体Ⅲ的一侧或两侧紧贴有反应电极本体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5555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耳机插头清洗剂
- 下一篇:一种3D结构复合析氢电极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