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盘管式内融冰系统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58604.1 | 申请日: | 2019-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382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0 |
发明(设计)人: | 姜坪;张元明;林熙龙;吕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99/00 | 分类号: | G01M99/00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金祺 |
地址: | 31001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载冷剂溶液 蓄冰槽 盘管 融冰系统 加热管 温度传感器 温度控制器 测试装置 载冷剂 测试 管式 融冰 种盘 载冷剂出口 载冷剂进口 布置形式 盘管管径 盘管入口 循环流动 测试盘 盘管式 溶液泵 热管 加热 驱动 释放 出口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盘管式内融冰系统测试装置,用于测试盘管:包括蓄冰槽、载冷剂溶液槽、温度控制器、加热管、载冷剂进口温度传感器和载冷剂出口温度传感器,盘管设置在蓄冰槽中,载冷剂溶液槽内设有加热管,加热管与温度控制器连接,载冷剂溶液槽的载冷剂溶液出口与盘管入口连接;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盘管式内融冰系统测试方法:载冷剂溶液在溶液泵的驱动下,可以在蓄冰槽与载冷剂溶液槽之间循环流动,当经过蓄冰槽时候释放热量融冰,温度下降,到载冷剂溶液槽时,被加热管加热,温度上升到原来温度,再回到蓄冰槽。本发明可以测试不同盘管材料、盘管布置形式、盘管间距、盘管管径,及不同载冷剂种类、载冷剂流量及温度情况下的融冰参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融冰系统测试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盘管式内融冰系统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冰蓄冷空调一种利用低谷电时间制冰储存冷量,在峰电时间释放冰储存的冷量为空调系统提供冷冻水的装置。在低谷电时间开启冷冻机制冰,峰电时间利用蓄冰释放冷量,可以大大减少峰电时间冷冻机的运行时间,由于低谷电的电价大大低于峰电的电价,因此冰蓄冷空调运行费用得以降低,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同时由于低谷电开冷冻机制冰蓄冷,峰电可以减少开冷冻机的时间,有助于电网的负荷平衡,从这点来看,冰蓄冷空调还具有节能性。因此冰蓄冷空调占据了市场的一席之地,尤其是在峰谷电差价较大的情况下,具有很大的优势。
盘管式冰蓄冷空调是最常见的一种冰蓄冷空调系统,盘管式冰蓄冷空调又可以按照融冰方式分为内融冰和外融冰。所谓内融冰方式是从用户端来的载冷剂在蓄冰槽的盘管内流动,使得盘管外的冰融化,从而降低管内载冷剂的温度;外融冰是空调冷冻水回水和蓄冰槽内的冰直接接触换热,使得水温达到用户需要的冷冻水的温度。这其中盘管式内融冰系统最为常见。
蓄冰槽内的融冰状况及相关参数是蓄冷空调系统在设计时重要的参数,融冰状况及相关参数又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盘管形式、盘管间距、盘管直径、载冷剂流速等。为了在设计计算之前就能获得这些信息,需要经过实验测试。如果采用模拟计算的方式,也需要有相关的实验参数来校核计算模型。如果有了融冰系统的实验装置,就可以通过实验来获取这些参数,观察融冰的状况,为系统设计提供重要参数。如前所述,盘管式内融冰系统是冰蓄冷空调中最为常见的形式,因此盘管式内融冰系统实验测试对于冰蓄冷空调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
因此,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效的盘管式内融冰系统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盘管式内融冰系统测试装置,用于测试盘管:包括蓄冰槽、载冷剂溶液槽、温度控制器、加热管、载冷剂进口温度传感器和载冷剂出口温度传感器;
所述盘管设置在蓄冰槽中;
所述载冷剂溶液槽内设有加热管,加热管与温度控制器连接;
所述载冷剂溶液槽的载冷剂溶液出口与盘管入口连接,盘管出口与载冷剂溶液槽的载冷剂溶液进口连接;
所述载冷剂溶液槽的载冷剂溶液出口设有载冷剂出口温度传感器,载冷剂出口温度传感器通过温度信号线与温度控制器信号相连;
所述载冷剂溶液槽的载冷剂溶液进口设有载冷剂进口温度传感器。
作为对本发明盘管式内融冰系统测试装置的改进:
所述盘管入口和出口均通过可拆卸式活动接口与载冷剂溶液槽的载冷剂溶液进口和出口相连。
作为对本发明盘管式内融冰系统测试装置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测试装置还包括溶液泵、温度信号线、流量计、调节阀和可拆卸式活动接口;
载冷剂溶液槽的载冷剂溶液出口和盘管入口之间,依次设置有载冷剂出口温度传感器、溶液泵和调节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586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