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活性材料冲击破碎研究的两仓式碎片回收实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61116.6 | 申请日: | 2019-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703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何勇;王传婷;季铖;何源;潘绪超;焦俊杰;郭磊;方中;郭志平;马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0 | 分类号: | G01N3/30;G01N3/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沉雁 |
地址: | 21009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活性 材料 冲击 破碎 研究 两仓式 碎片 回收 实验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活性材料冲击破碎研究的两仓式碎片回收实验装置,包括两级箱体、靶板和两片软橡胶片,两级箱体包括后级箱体板、两级箱体隔板、前级箱体板、上活动盖板、箱体底板和两个箱体侧板;后级箱体板、前级箱体板、箱体底板和两个箱体侧板共同构成无盖的箱体,两级箱体隔板平行于后级箱体板和前级箱体板并固定于无盖箱体内;上活动盖板设置在无盖箱体顶面;前级箱体板中心开有破片入射孔,两级箱体隔板中心开有两级箱体连接孔,硬质钢板固定在后级箱体板中心,且位于后级箱体内,两片软橡胶片固定在两级箱体隔板上,且将两级箱体连接孔遮挡。本发明解决了活性材料的冲击破碎后碎片无法有效回收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冲击破碎研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活性材料冲击破碎研究的两仓式碎片回收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冲击条件下发生燃烧(或氧化)反应并释放能量是燃烧型活性材料的重要性能,其反应程度取决于材料的破碎程度。在动态冲击加载后,观察材料破碎情况、回收材料碎片进行统计,这对于燃烧型活性材料反应的研究至关重要,能够为燃烧型活性材料的反应效率、配方设计等提供依据。目前,对碎片回收方法通常采用明胶回收法、水箱回收法和金属箱体回收等。然而这些回收方法的缺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无法避免动态加载条件下,燃烧型活性材料的燃烧/氧化反应,使得回收产物尺寸及成分均反生改变;(2)金属箱体回收易混入箱体金属材料杂质,干扰碎片分布统计;(3)通常情况下装置不透明,不易观察材料在动态加载条件下的破碎状态;(4)无法对材料的破碎产物完全收集,损失量大,使统计结果误差很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活性材料冲击破碎研究的两仓式碎片回收实验装置,解决了活性材料的冲击破碎后碎片无法有效回收问题。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用于活性材料冲击破碎研究的两仓式碎片回收实验装置,包括两级箱体、靶板和两片软橡胶片,两级箱体包括后级箱体板、两级箱体隔板、前级箱体板、上活动盖板、箱体底板和两个箱体侧板;后级箱体板、前级箱体板、箱体底板和两个箱体侧板共同构成无盖的箱体,两级箱体隔板平行于后级箱体板和前级箱体板并固定于无盖箱体内,将无盖箱体分为前级箱体和后级箱体;上活动盖板设置在无盖箱体顶面,并密封;前级箱体板中心开有破片入射孔,两级箱体隔板中心开有两级箱体连接孔,靶板固定在后级箱体板中心,且位于后级箱体内,两片软橡胶片固定在两级箱体隔板上,且将两级箱体连接孔遮挡。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在于:(1)采用透明亚克力箱体结构,便于高速录像对燃烧型活性材料动态破碎情况的观察研究。
(2)对前级箱体和后级箱体均采用进气、排气结构,前级箱体能有效防止破片后面的空气随进,使破片穿过软橡胶进入后级箱体时不带入空气,能有效避免燃烧型活性材料动态破碎后的燃烧反应,保证所收集的碎片为真实的破碎后状态,便于统计研究。
(3)装置密闭,可对动态破碎后的材料有效回收,损失量极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用于活性材料冲击破碎研究的两仓式碎片回收实验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验布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结合图1和图2,一种用于活性材料冲击破碎研究的两仓式碎片回收实验装置,包括两级箱体、靶板13和两片软橡胶片12,两级箱体包括后级箱体板6、两级箱体隔板7、前级箱体板8、上活动盖板9、箱体底板3和两个箱体侧板5;后级箱体板6、前级箱体板8、箱体底板3和两个箱体侧板5共同构成无盖的箱体,两级箱体隔板7平行于后级箱体板6和前级箱体板8并固定于无盖箱体内,将无盖箱体分为前级箱体和后级箱体;上活动盖板9设置在无盖箱体顶面,并密封;前级箱体板8中心开有破片入射孔1,两级箱体隔板7中心开有两级箱体连接孔4,靶板13固定在后级箱体板6中心,且位于后级箱体内,两片软橡胶片12固定在两级箱体隔板7上,且将两级箱体连接孔4遮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611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