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机油结焦的网状水道气缸盖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63370.X | 申请日: | 2019-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152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1 |
发明(设计)人: | 叶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1/42 | 分类号: | F02F1/42;F02F1/40 |
代理公司: | 南宁曙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5121 | 代理人: | 吴方圆 |
地址: | 537005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油 回油腔 排气道 气缸盖 结焦 水道 缸盖 共用壁 水套 发动机高温 缸盖结构 机油回流 冷却水道 冷却壁 所述壁 体积小 排出 紧凑 废气 冷却 占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机油结焦的网状水道气缸盖,包括:设置在气缸盖内的用于排出发动机高温废气的排气道与用于机油回流的回油腔,所述排气道与回油腔共用壁面,在所述壁面内还设置有用于形成网状冷却壁的网状水道,所述网状水道的一端与气缸盖的第一水套连接,网状水道的另一端与气缸盖的第二水套连接;本发明中排气道与回油腔共用壁面,使得气缸盖结构紧凑占用体积小;由于采用了网状冷却水道,能够有效增加冷却面积,防止机油结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零部件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防机油结焦的网状水道气缸盖。
背景技术
现有的气缸盖通风回油腔与排气道大多不共用壁面,导致气缸盖结构复杂,占用空间较大;但设计回油腔与排气道共用壁面时会存在排气道温度过高而导致回油腔内部机油结焦的问题,因此,为了优化气缸盖结构和减小占用体积设置共用壁面是业内公认的矛盾方案而不予采用。
如公开号为CN104329180A的中国发明专利“气缸盖”,所述进气侧设有独立的润滑油回油孔;所述润滑油回油孔一端通至气缸盖顶板,另一端通至气缸盖底面;所述气缸盖顶板形成台阶形式,所述推杆孔周围的顶板部分高于其他部分。此种结构很好地提高了气缸盖的强度,避免了气缸盖在热负荷下开裂的现象,而且有效地组织更多的润滑油通过进气侧润滑油回油孔回到气缸盖,有效降低了排气侧高温对润滑油的加热。
可以看出,现有技术一般考虑规避回油腔与排气道共用壁面,来降低了排气侧高温对润滑油的加热;因而现有技术无法获取回油腔与排气道共用壁面时,带来气缸盖的结构简单、占体积小并且机油不结焦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机油结焦的网状水道气缸盖,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回油腔与排气道共用壁面时会带来机油结焦的矛盾问题。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机油结焦的网状水道气缸盖,包括:设置在气缸盖内的用于排出发动机高温废气的排气道与用于机油回流的回油腔,所述排气道与回油腔共用壁面,在所述壁面内还设置有用于形成网状冷却壁的网状水道,所述网状水道的一端与气缸盖的第一水套连接,网状水道的另一端与气缸盖的第二水套连接。
优选地,所述网状水道由第一柱形水道和第二柱形水道组成,所述第一柱形水道和第二柱形水道之间通过通孔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柱形水道和第二柱形水道之间设置有至少3个通孔。
优选地,所述网状水道通过铸造成型。
本发明的优点:
1.本发明中排气道与回油腔共用壁面,使得气缸盖结构紧凑占用体积小。
2.本发明中采用了网状水道,能够有效增加冷却面积,防止机油结焦。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气缸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B-B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为气缸盖,101为排气道,102为回油腔,103为第一水套,104为第二水套,105为壁面,201为第一柱形水道,202为第二柱形水道,203为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6337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圆筒部件
- 下一篇:一种排气道局部缩口的三通式气缸盖冷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