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喷流降温装置的冷热电联供循环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64405.1 | 申请日: | 2019-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743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5 |
发明(设计)人: | 潘利生;李冰;史维秀;姚远;魏小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5B9/08 | 分类号: | F25B9/08;F25B4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0 | 代理人: | 胡剑辉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喷流 降温 装置 热电 循环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带喷流降温装置的冷热电联供循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0、将液态的循环工质经过工质泵增压后进入加热器吸收热量,得到高温高压循环工质;
步骤200、高温高压循环工质进入膨胀部件中膨胀做功并对外输出轴功,形成低压高温循环工质;
步骤300、低压高温循环工质与来自增压部件的工质混合后进入冷却器,然后被冷却介质冷却得到近临界状态的低温低压循环工质;
步骤400、低温低压循环工质进入喷流装置通过喷射汽化实现自降温,并得到气态工质和低温液态工质,一部分液态工质直接进入工质泵,另一部分液态工质通过节流阀节流降压后进入蒸发器;
步骤500、低温液态的循环工质在蒸发器中与放热介质发生热交换,产生低温介质,向用户提供冷源;从喷流装置出来气态工质与在蒸发器中吸收热量后形成的气态工质混合后进入增压部件进行增压,并与膨胀部件出来的循环工质混合后再次进入冷却器,完成整个循环过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喷流降温装置的冷热电联供循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部件具体为压缩机或引射器,当所述增压部件为引射器时,气态工质直接进入引射器的低压气入口,从所述膨胀部件出来的循环工质进入引射器高压气入口,经过引射器引射后的混合气体再进入冷却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喷流降温装置的冷热电联供循环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回热器,步骤100中液态的循环工质经过工质泵增压后的低温高压循环工质进入回热器高压侧并被从膨胀部件做功后的低压高温循环工质加热后再进入加热器;同时做功后的低压高温循环工质被工质泵增压后的低温高压循环工质进行冷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带喷流降温装置的冷热电联供循环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00中的气态工质与在蒸发器中吸收热量后形成的气态工质混合后由增压部件增压,并与回热器低压侧出来的工质混合再次进入冷却器,完成整个循环过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喷流降温装置的冷热电联供循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00中冷却介质同时被低压高温循环工质加热,向用户提供热介质,所述热介质为热水或蒸汽;所述步骤500中的低温介质为冷冻水或冷气。
6.一种带喷流降温装置的冷热电联供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器(D1)、膨胀部件(D2)、发电机(D3)、冷却器(D4)、喷流装置(D5)、工质泵(D6)、节流阀(D7)、蒸发器(D8)和增压部件(D9);所述工质泵(D6)用于对液态工质进行增压,且所述工质泵(D6)的出口连接所述加热器(D1)的进口,所述加热器(D1)的出口连接所述膨胀部件(D2)的进口,所述膨胀部件(D2)的出口与所述冷却器(D4)的进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冷却器(D4)的出口与所述喷流装置(D5)的主流入口(1)连接,所述喷流装置(D5)的主流出口(5)分别与工质泵(D6)的入口和节流阀(D7)的入口连接,所述节流阀(D7)的出口通过管道与所述蒸发器(D8)的入口连接,所述蒸发器(D8)的出口和所述喷流装置(D5)的气态出口(6)均与增压部件(D9)的入口相连,所述增压部件(D9)的出口与所述冷却器(D4)的进口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带喷流降温装置的冷热电联供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回热器(D10),所述回热器(D10)的高压侧入口与工质泵(D6)的出口连接,所述回热器(D10)的高压侧出口与所述加热器(D1)的进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膨胀部件(D2)的出口与所述回热器(D10)的低压侧入口相连,所述回热器(D10)的低压侧出口与所述冷却器(D4)的进口通过管道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带喷流降温装置的冷热电联供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部件为透平机或膨胀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6440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