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烟蚜茧蜂的麦蚜、烟蚜协同生物防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69521.2 | 申请日: | 2019-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695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涛;李淑君;杨立均;邱睿;赵凤霞;黄海棠;朱金峰;李建华;张斌;陈玉国;李成军;李小杰;白静科;许晓静;郭磊;刘林州;张警予;宋学立;何嘉;孙小瑞;王遂法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3/00 | 分类号: | A01G13/00;A01G22/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48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461000 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永***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烟蚜茧蜂 麦蚜 协同 生物防治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烟蚜茧蜂的麦蚜、烟蚜协同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在小麦种植播种前,对麦田进行翻耕处理,并将杂草除去,播种小麦,并在小麦播种时,施农用复合肥;适时对麦苗浇水施肥,保证麦苗的正常生长;S2:麦田放蜂可以采用僵蚜苗的方式进行,利用漂浮育苗法培育的产生大量僵蚜的烟苗,并对僵蚜苗进行收集,而且烟苗所带的基质有较好的保水作用,能够在麦田存活10天以上,可以保证烟苗上的僵蚜全部羽化为成虫;本发明,通过在预计的麦蚜发生高峰期之前开始投放僵蚜,有效控制麦蚜数量的增长,可以较好地利用麦蚜繁殖的烟蚜茧蜂,防治烟田的无翅蚜,实现麦蚜、烟蚜的协同生物防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防治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烟蚜茧蜂的麦蚜、烟蚜协同生物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日益增强。在烟草上利用烟蚜茧蜂对烟蚜的防治,已取得了较大成功,但是由于北方烟区,冬春季温度较低,最低气温在零下10摄氏度以下,目前采用的大棚加温技术饲养成本较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本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因而如何降低烟蚜茧蜂的繁育成本,获得较大数量的烟蚜茧蜂群体,对及时防治烟蚜,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设计一种基于烟蚜茧蜂的麦蚜、烟蚜协同生物防治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烟蚜茧蜂的麦蚜、烟蚜协同生物防治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基于烟蚜茧蜂的麦蚜、烟蚜协同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在小麦种植播种前,对麦田进行翻耕处理,并将杂草除去,播种小麦,并在小麦播种时,施农用复合肥;适时对麦苗浇水施肥,保证麦苗的正常生长;
S2:麦田放蜂可以采用僵蚜苗的方式进行,利用漂浮育苗法培育的产生大量僵蚜的烟苗,并对僵蚜苗进行收集,而且烟苗所带的基质有较好的保水作用,能够在麦田存活10天以上,可以保证烟苗上的僵蚜全部羽化为成虫;
S3:在小麦蚜虫发生的始盛期开始放蜂,每亩麦田一次性投放僵蚜约10000头,放蜂要在无雨的天气进行;
S4:在释放烟蚜茧蜂后至小麦收获期间不施用任何化学杀虫剂,每亩随机选择3行,每行随机选择10个点,每点选10株小麦,统计有蚜穗、有翅蚜数量、僵蚜数量、活蚜数量;调查分3次进行,释放僵蚜5天、10、15天调查僵蚜数和总蚜数,计算寄生率,比较蚜虫控制效果。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S1中,生产450-500公斤小麦每亩施肥量:总施氮量为碳铵5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钾肥10-15公斤,有机质占60-70%。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S2中,不采用释放成蜂的方法,成蜂需要有较多的容器盛放,运输成本高,而且密度过大以及收集过程中,对烟蚜茧蜂容易较成较大的伤害。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S2中,每株烟苗上有僵蚜200头-300头。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S3中,小麦蚜虫发生的始盛期为4月中旬-5月中旬;如果释放僵蚜苗,考虑投放烟蚜茧蜂僵蚜的孵化期,应该将投放时间相应提前5天-10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向非化防麦田释放人工释养的烟蚜茧蜂,利用麦田数量基数较大的麦二叉蚜、长管蚜等蚜虫,为烟蚜茧蜂提供丰富的产卵寄生场所,完成一次烟蚜茧蜂的寄生、繁殖周期,同时对烟田周边的越冬寄主上的烟蚜从迁飞源头上进行有效控制,大幅提高烟蚜茧蜂的生防效率,可节约大量人工饲养蚜茧蜂成本;同时,麦田产生的烟蚜茧蜂由于小麦的逐渐成熟,麦蚜消亡,自然而然地向附近有烟蚜的田块转移,寻找新的烟蚜寄生,可以较好地控制烟蚜向烟田的迁飞,可以有效减少烟田病毒传染源,进一步提高对烟蚜茧蜂对烟蚜的生防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未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695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