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向非接触式充电系统及可逆无线充电模组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73027.3 | 申请日: | 2019-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873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发明(设计)人: | 杨奕;鲁亮;张葛;黄升;仲晨阳;刘长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50/12 | 分类号: | H02J50/12;H02M7/797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周辉 |
地址: | 400054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逆 谐振组件 非接触式充电系统 无线充电模组 输入/输出端 发射端 接收端 对称设置 用电设备 交流 场景 传输 配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向非接触式充电系统及可逆无线充电模组,该双向非接触式充电系统包括对称设置的可逆发射端和可逆接收端,所述可逆发射端包括第一谐振组件,所述第一谐振组件连接有第一可逆DC/AC变换器,所述第一可逆DC/AC变换器的交流输入/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谐振组件相连;所述可逆接收端包括能够与所述第一谐振组件相配合的第二谐振组件,所述第二谐振组件连接有第二可逆DC/AC变换器,所述第二可逆DC/AC变换器的交流输入/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谐振组件相连。本发明具有结构设计巧妙,能够实现电能的逆向传输,有利于用电设备的适应多种用电场景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特别的涉及一种双向非接触式充电系统及可逆无线充电模组。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主要采用电磁感应式充电。电磁感应是指因为磁通量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发射端初级线圈通以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在含有次级线圈的设备中产生一定的电流,从而给设备的电池充电,实现无线能量的传输。
当前,因电厂是全天候持续发电的,如果发出来的电不用掉,用于发电的能源也就浪费掉了。一个发电厂发电能力通常是固定的不轻易改变的,但是用电高峰通常在白天,造成白天电不够用,晚上则是低谷,有多余用不掉发的电都浪费了,针对此现象,电力系统就把一部分高峰负荷挪到晚上低谷期,从而就利用了晚上多余的电力,也就达到了节约能源的目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力设备采用无线充电,比如大力发展的电动汽车,利用电动汽车的储能电池,可以在晚上进行充电,白天使用,从而对电力系统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然而,现有的无线充电主要是单向充电,只能由电网给用电设备充电,无法将用电设备储存的电量输送至电网内,以弥补电网电能的不足。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巧妙,能够实现电能的逆向传输,有利于用电设备的适应多种用电场景的双向非接触式充电系统及可逆无线充电模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双向非接触式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称设置的可逆发射端和可逆接收端,所述可逆发射端包括第一谐振组件,所述第一谐振组件连接有第一可逆DC/AC变换器,所述第一可逆DC/AC变换器的交流输入/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谐振组件相连;所述可逆接收端包括能够与所述第一谐振组件相配合的第二谐振组件,所述第二谐振组件连接有第二可逆DC/AC变换器,所述第二可逆DC/AC变换器的交流输入/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谐振组件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可逆DC/AC变换器的直流输入/输出端并联有电容C1,所述第二可逆DC/AC变换器的直流输入/输出端并联有电容C4。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可逆DC/AC变换器包括MOS管Q5、MOS管Q6、MOS管Q7和MOS管Q8,所述电容C1的一端连接至所述MOS管Q5的漏极和所述MOS管Q6的漏极,另一端连接至MOS管Q7的源极和MOS管Q8的源极;所述第一谐振组件的一端连接至所述MOS管Q5的源极和所述MOS管Q8的漏极,另一端连接至所述MOS管Q6的源极和所述MOS管Q7的漏极;所述第二可逆DC/AC变换器包括MOS管Q9、MOS管Q10、MOS管Q11和MOS管Q12,所述电容C4的一端连接至所述MOS管Q10的漏极和所述MOS管Q9的漏极,另一端连接至MOS管Q12的源极和MOS管Q11的源极;所述第二谐振组件的一端连接至所述MOS管Q10的源极和所述MOS管Q11的漏极,另一端连接至所述MOS管Q9的源极和所述MOS管Q12的漏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理工大学,未经重庆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7302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