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RAA荧光法检测隐孢子虫的引物、探针及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73306.X | 申请日: | 2019-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553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6 |
发明(设计)人: | 戴洋;倪碧娴;曹俊;茅范贞;羊海涛;郭利川;刘燕红;王智宏;应清界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江苏奇天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6893 | 分类号: | C12Q1/6893;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达星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李冉 |
地址: | 214064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 隐孢子虫 荧光法检测 灵敏度 探针 引物 隐孢子虫卵囊 反应检测 样本验证 高通量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RAA荧光法检测隐孢子虫的引物、探针及检测方法,本发明的方法能方便快速准确地鉴定隐孢子虫,操作简便,检测时间短,15min内完成检测;本发明的检测方法快速、容易实现高通量,检测成本大大降低;且灵敏度高,每反应检测灵敏度达到为100Copies/反应;样本验证可以检测到1个隐孢子虫卵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RAA荧光法检测隐孢子虫的引物、探针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隐孢子虫是一类常见的寄生于人和动物体内的顶复门寄生原虫,为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可通过污染水源、食物、接触动物等多种途径而受到感染,可感染包括人在内的170余种脊椎动物,以感染性的卵囊形式随寄主粪便排出体外,人或动物摄入受隐孢子虫卵囊污染的水或食物而感染隐孢子虫病,表现为反胃、腹泻和痉挛等。处于感染阶段的卵囊在水环境中为生物学上的潜伏期,它不进行自我复制及增殖,能抵抗饮用水常用消毒剂,在水和土壤中可存活数月,在4℃水中甚至可存活1年之久。隐孢子虫卵囊直径4~6μm,致病剂量为10个活卵囊。隐孢子虫病呈世界性分布,迄今已有74个国家、至少300个地区有报道,各地感染率高低不一,一般发达国家或地区感染率低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腹泻患者中,欧洲、北美洲隐孢子虫检出率为0.6%~20%,亚洲、大洋洲、非洲和中南美洲检出率为3%~32%。大量研究表明,隐孢子虫的发病率与当地的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蓝氏贾第鞭毛虫相近,在寄生虫性腹泻中占首位。我国于1987年在南京市区首次发现了人体感染隐孢子虫病的病例,之后在江苏、重庆、安徽、内蒙、福建、山东和湖南都曾有相关病例的报道。
隐孢子虫广泛寄居在大自然的各类水体中,其卵囊可以长期存在于水体中,人一旦饮用被隐孢子虫卵囊污染的水,就极有可能发病。隐孢子虫主要来自于养殖场、农场和屠宰场,通过排放的受污染水,来对其他水环境造成污染。通过优化水处理工艺可以起到一定的去除效果,但由于其对传统的氯消毒剂有较强的抗性,在水环境中存活时间长,因此并不能将其完全消除。只有加强实时监测,根据监测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有效降低隐孢子虫的危害。
目前对隐孢子虫的检测方法主要为三种,分别为病原学检测、免疫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其中,诊断的“金标准”为病原学检测方法,通过显微镜下检测粪便中的卵囊,来对隐孢子虫进行确诊,但该方法具有费时费力,敏感性、特异性均不高,且不能辨别虫种和基因型的缺点。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主要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其原理是在PCR扩增过程中,通过荧光信号,对PCR进程进行实时检测。这种方法灵敏、特异、检出率高,但对人员要求及设备要求高,检测时间为1.5~2小时。此外,水源常用的隐孢子虫检测方法为USEPA1623法。该方法的主要步骤为过滤、洗脱、浓缩、分离纯化、荧光显色和镜检,该方法的主要缺点是需要的水样体积较大,并且操作非常复杂,步骤多,操作要求很高,镜检时误差也较大,容易漏检产生假阴性,定种溯源效果不理想,完成整个检测需要2-3天时间。此外,如果采用此种方法,每个样品的检测成本很高。
鉴于现有检测技术存在时间长、操作不方便及假阴性高等缺点,提供一种RAA荧光法检测隐孢子虫的引物、探针及检测方法,使其快速、灵敏、操作简便、适用于实验室及现场快速检测,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RAA荧光法检测隐孢子虫的引物、探针及检测方法,能在39℃条件下5-15min完成隐孢子虫的检测,具有快速、灵敏、操作简便、适用于实验室及现场快速检测的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RAA荧光法检测隐孢子虫的引物,所述引物序列如下:
上游引物:5’-CWATGACGGGTAACGGGGAATTAGGGTTCG-3’;SEQ ID NO.4;
下游引物:5’-CTCCAATTGATACTYGTWAAGGGGTTTATAC-3’;SEQ ID NO.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江苏奇天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江苏奇天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7330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利用特异性引物监测沉积物速效磷负荷污染的方法
- 下一篇:引物组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