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模块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76191.X | 申请日: | 2019-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967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30 |
发明(设计)人: | 王仕铭;黄建历;黄欣怡;薛芷苓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任芸芸;郑特强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调控元件 微结构 光源 底板 背光模块 侧板 光源设置 出光孔 侧弯 入射 反射 伸出 覆盖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包含有底板、多个光源、光学调控元件及/或多个微结构。多个光源分别设置于底板上;光学调控元件则设置覆盖多个光源。光学调控元件布设有多个出光孔,且光学调控元件包含顶板及两个侧板,两个侧板分别自顶板的两个相对侧弯折伸出。多个微结构对应各多个光源设置于光学调控元件的顶板。其中多个微结构或顶板将以第一角度入射至顶板的光线主要以第二角度反射,且第二角度大于第一角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光调控装置且于其上设置有光学膜片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平面及曲面显示装置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式的电子装置之中,例如行动电话、个人穿戴装置、电视、交通工具用主机、个人电脑、数字相机、掌上型电玩等。然而随着解析度、窄边框、薄型化等规格要求的不断提高,显示装置内的光学设计也随之受到考验。
以液晶显示装置为例,其光学表现通常与设置于显示面板后方的背光模块息息相关。以传统的直下式背光模块为例,如图1所示,为了在有限的厚度范围达到较佳的光混合效果,会在光源10上方加设光调控膜片30,以将光源发出的光部分反射至不同位置再行经由出光孔31出光。此外,为了更加强背光模块产生背光的品质,在光调控膜片30上方亦会再加设扩散片50,以进一步达到使光均匀分布的效果。
然而随着对背光模块厚度减少的要求日渐严格,光调控膜片与光源间的距离也逐渐缩小。此时光源10发出的光线可能需要经过较多次反射后才能累积足够的横向移动距离以分布至较角落的部位。此状况将增加光的损耗,降低光的使用效率,甚至使光分布的均匀性也受到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可提高光线能量的使用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可增加光线分布的均匀度。
本发明的一种背光模块,包含有底板、多个光源、光学调控元件及多个微结构。多个光源分别设置于底板上;光学调控元件则设置覆盖多个光源。光学调控元件布设有多个出光孔,且光学调控元件包含顶板及两个侧板,两个侧板分别自顶板的两个相对侧弯折伸出。多个微结构对应每一光源并设置于光学调控元件的顶板。其中多个微结构主要将以第一角度入射至顶板的光线,并以第二角度再次反射,且第二角度大于第一角度。
本发明的另一种背光模块,包含有底板、多个光源、光学调控元件及多个微结构。多个光源分别设置于底板上;光学调控元件则设置覆盖多个光源。光学调控元件布设有多个出光孔,且光学调控元件包含顶板。顶板包含第一顶板部及第二顶板部,第一顶板部及第二顶板部中至少其一朝光源倾斜并与另一个连接形成转折处。第一顶板部及第二顶板部符合下列关系式:
tan-1(b/h)≦θ3≦90°;以及
tan-1(b/h)≦θ4≦90°,
其中,θ3:第一顶板部相对于对应的光源的法线方向的夹角;
θ4:第二顶板部相对于对应的光源的法线方向的夹角;
h:第一顶板部及第二顶板部远离转折处的顶点与底板的垂直距离中的较小垂直距离;
b:转折处至第一顶板部及第二顶板部中具有较小垂直距离的顶点的垂直距离。
本发明的另一种背光模块,包含有底板、多个光源、光学调控元件及多个微结构。多个光源分别设置于底板上;光学调控元件则设置覆盖多个光源。光学调控元件布设有多个出光孔,且光学调控元件包含顶板及两个侧板。顶板为弧形板;弧形板具有朝多个光源中对应的光源凸出的弧形截面,两个侧板分别自弧形截面的两个相对端弯折伸出。
附图说明
图1为公知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7619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