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纺织品成分无损定性鉴别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76474.4 | 申请日: | 2019-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816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发明(设计)人: | 郑永红;龙莎;何勇;颜识涵;张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纤维检验局;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21/3586 | 分类号: | G01N21/3586;G01N21/3563;G01N21/41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苗艳荣 |
地址: | 401121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收系数 折射率 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 太赫兹时域光谱 单组分纤维 标准纤维 公式计算 实际样品 纤维样品 无损 纺织品 判定 定性 鉴别 测量 波谱数据库 单组份纤维 特征吸收峰 标准样品 样品信息 组分纤维 单组份 无标记 比对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纺织品成分无损定性鉴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测量获得标准纤维样品的太赫兹时域光谱;S2:利用公式计算获得标准样品的太赫兹吸收系数和折射率;S3:建立单组份标准纤维样品的太赫兹波谱数据库;S4: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测量实际未知组分纤维样品的太赫兹时域光谱,并利用公式计算获得实际样品的太赫兹吸收系数和折射率;S5:将待测纤维样品的吸收系数和折射率与标准单组分纤维样品信息做比对,若纤维样品特征吸收峰完全对应某一种标准单组分纤维样品,则判定该实际样品为某一单组份纤维样品,判定完成。该方法具有快速、无标记、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品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太赫兹光谱技术的纺织品成分无损定性鉴别方法。
背景技术
纺织面料成分含量的检测一直以来都是消费者和检测机构所关注的重要检测项目。常用的纺织纤维定性鉴别方法有手感目测法、显微镜法、含氯含氮呈色反应法、燃烧法、化学溶解法及物理方法(熔点法、双折射率法、红外光谱法和密度梯度法)。而这些方法单独使用都有其局限性,不能完全适合每种纤维的鉴别。手感目测法为感官检验方法,准确性和重复性较差;显微镜法通过横截面和纵向形态可以鉴别天然纤维,但对化学纤维鉴别有一定局限性,而且该方法由于需要依靠人工根据纤维形态定性,属于半感官检验。以上两种方法均要求检测人员具有长期从事纤维定性分析检测的经验才能准确定性纤维种类,对检验人员的个人素质要求较高。熔点法是根据各种纤维的熔点范围来鉴别,弊端就是有些化纤的熔点范围是相近或是存在相同区间,导致不能准确鉴别具体化纤。含氯含氮呈色反应法仅仅只能鉴别纤维是否含有氯、氮元素,只是对纤维进行粗分类。化学溶解法所使用的化学试剂对人体和环境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同时,以上对纺织成分的检测方法对纺织品均有不同程度的损耗。近年来,随着光谱技术的不断发展,有些光谱技术已应用于纤维定性分析。比如红外光谱法,该方法可对单一的化纤或者涂层面料进行较好的区分,但对混纺面料以及红外图谱较为相似的同类纤维如大麻和苎麻的鉴别较为困难。虽然该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纤维鉴别的方式和内容,可避免一般鉴别方法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还可实现无损检测。同时,随着纺织行业的不断发展,许多新型纤维不断涌现,已出现了现有方法不能检测新型纤维的问题。因此,利用现有的先进的光谱分析技术,探索发展一种对不同纤维类型进行快速、准确、无损的鉴别方法,既可对现有方法的不足进行补充,同时也为纤维定性检测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太赫兹光谱技术的纺织品成分无损定性鉴别方法。
一种纺织品成分无损定性鉴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测量获取标准纤维样品的太赫兹时域光谱;
S2:根据获取的太赫兹时域光谱计算获得标准样品的太赫兹吸收系数和折射率;
S3:建立单组份标准纤维样品的太赫兹波谱数据库;
S4:测量实际未知组分纤维样品的太赫兹时域光谱,根据获得的太赫兹时域光谱计算获得实际样品的太赫兹吸收系数和折射率;
S5:将待测样品的吸收系数和折射率与标准单组分纤维信息做比对,择特征吸收峰;
S6:若纤维样品特征吸收峰完全对应一种标准单组分纤维样品,确定为单组分纤维,若纤维样品特征吸收峰不能完全对应一种标准单组分纤维样品,进行S7;
S7:纤维样品特征吸收峰进行去除基线处理,使用最小二乘法迭代分析,获得纤维中对应单组分的组成和含量,判定完成。
进一步地,如上所述的纺织品成分无损定性鉴别方法,步骤S2和步骤S4中计算的方法为根据以下公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纤维检验局;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未经重庆市纤维检验局;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7647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