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国被毛孢感染寄主昆虫蝙蝠蛾幼虫获得冬虫夏草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76984.1 | 申请日: | 2019-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529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曹莉;刘桂清;吴华;韩日畴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8/00 | 分类号: | A01G18/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胡素丽;刘明星 |
地址: | 51026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国 被毛孢 感染 寄主 昆虫 蝙蝠 幼虫 获得 冬虫夏草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国被毛孢感染寄主昆虫蝙蝠蛾幼虫获得冬虫夏草的方法。本发明通过对被注射中国被毛孢的孢子形态(芽生孢子)、注射方法(在无菌条件下操作)和注射后护理(0‑6℃低温下)这三个关键步骤进行改进,使被感染蝙蝠蛾幼虫同时达到低死亡率(小于30%)、高感染率(均可达到100%携菌率)与缩短感染僵化时间(3‑5个月)的效果,获得了与野生冬虫夏草形态一致的人工生态抚育冬虫夏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冬虫夏草人工培育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国被毛孢感染寄主昆虫蝙蝠蛾幼虫获得冬虫夏草的方法。
背景技术:
冬虫夏草是我国最具特色的生物资源,隶属子囊菌门(Ascomycota)、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肉座菌目(Hypocreales)、线虫草科(Ophiocordycipitaceae)、虫草属(Ophiocordyceps),国内主要产于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等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山高寒地区。
冬虫夏草是中国被毛孢(Ophiocordyceps sinensis)真菌感染寄主昆虫-蝙蝠蛾幼虫,并使其僵化,在适宜条件下感菌僵虫生长,形成具有虫(僵虫)草(真菌子实体)复合形态的结构。
冬虫夏草具有“补肺、强肾、益精气、理诸虚百损”等众多功效。现代医学证明,冬虫夏草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辐射及免疫调节等功能,在医药、食品以及现代生物技术等方面被广泛应用。在我国传统滋补品市场中,冬虫夏草一直被国民推崇和信赖,并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和美国等国际市场热销。资源的枯竭、需求的旺盛和政策的保护导致其市场价格飞涨。野生冬虫夏草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为了保护高原生态、虫草资源,让冬虫夏草更好地服务普惠健康,唯一选择是人工培育。
冬虫夏草真菌的寄主昆虫蝙蝠蛾(鳞翅目蝙蝠蛾科Hepialidae)的人工繁殖是冬虫夏草人工培育的重要环节。据报道的蝙蝠蛾昆虫超过60种。蝙蝠蛾为全变态昆虫,生活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阶段。最适宜的生长土壤为高寒草甸和高寒灌木丛土。尽管不同地区的蝙蝠蛾种类的不同,但是总体来说有规律性。每年6-8月份蛹羽化成成虫,雌雄虫交配后,雌虫立即将卵散产于附近草丛中或灌丛植被中,一般每只雌蛾产卵200-800粒。蝙蝠蛾幼虫在自然土壤中营隧道式生活,杂食性,主要以植物嫩根为食;幼虫期漫长,一般经过900-1300天7-9龄的生长发育期才能化蛹,且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冻土期蝙蝠蛾幼虫在土壤中处于休眠状态。每年5月下旬蝙蝠蛾幼虫开始形成蛹,蛹期经过1-2个月后羽化为成虫。在自然环境中蝙蝠蛾昆虫完成整个世代的周期受到种类、地理分布、食物、植被、土壤结构、温度、湿度和自然天敌等多种生态因子的综合控制。
虫生真菌主要通过昆虫体壁、自然孔口或消化道进入到虫体内部。冬虫夏草菌感染蝙蝠蛾幼虫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报道有限。尽管目前人工感染幼虫方法包括将中国被毛孢孢子液涂抹于寄主体表,孢子混合饲料喂食从食道进入寄主体内,或注射到寄主体内。但是,体表涂布和饲喂方法均时间长、被感染幼虫过程死亡率高、感染率低;现有的穿刺感染方法易因操作不慎造成虫体表面伤口过大、幼虫体液流失过多而死亡率高。
因此,现有技术无法同时达到低死亡率、高感染率与缩短感染僵化时间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中国被毛孢感染寄主昆虫蝙蝠蛾幼虫获得冬虫夏草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国被毛孢感染寄主昆虫蝙蝠蛾幼虫获得冬虫夏草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注射感染和注射后护理:在无菌条件下,将中国被毛孢芽生孢子注射到蝙蝠蛾幼虫体内,注射幼虫部位为腹部足间膜;将被注射蝙蝠蛾幼虫置于0-6℃饲养至少1周,然后移到11-16℃下饲养;
2)子实体诱导:将被注射蝙蝠蛾幼虫饲养至变成僵虫,僵虫头部开裂,子实体从僵虫头部开裂处长出,获得冬虫夏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未经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7698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