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后部车身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76994.5 | 申请日: | 2019-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041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1 |
发明(设计)人: | 塚本英行;山田健;益田晃义;松冈秀典;松下幸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B62D25/20;B60G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安伦律师事务所 11339 | 代理人: | 杨永波;韩景漫 |
地址: | 日本广岛县***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后部 车身 构造 | ||
为了使侧梁相对于框架构件而言设置在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移的位置的情况下,在发生后侧碰撞时能从框架构件向侧梁高效地进行荷载传递。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后部车身构造,在车身后部,在内部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闭口截面(6s)的框架构件(6)的下侧面,通过使该下侧面向上方凹陷形成有供后悬架具备的减震器从下方插入并固定的凹陷部(15),框架构件(6)的前部在比该框架构件(6)更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移的位置处与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侧梁(2)接合,在框架构件(6)上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凹陷部(15)向对应的凹陷部对应位置P处,形成有相对于减震器而言在车宽方向内外两侧使闭口截面(6s)分支的分支状的闭口截面(6sa、6sb);其中,框架构件(6)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凹陷部对应位置P向车宽方向外侧拓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后部车身构造,在具备支撑后悬架减震器的减震器支撑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后侧架等框架构件的结构中,使框架构件发挥减震器支撑部的作用。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例示所示,已知有一种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框架构件(后侧架(7))的车宽方向外侧和车轮罩内件(19)车宽方向内侧之间设有支撑后悬架减震器(以下略记为“减震器”)的减震器支撑部(悬架安装部(33))。
也可以不采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示的在车宽方向上排列框架构件、减震器支撑部与车轮罩内件的方案,而是采用如图11及沿图11中的D-D线截面图图12所示的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100,在框架构件160上形成从其下侧面向上方凹陷的凹陷部150,在贯通形成于该凹陷部150的凹底对应部位的减震器插入孔151处有从下方插入并得到支撑的减震器(省略图示)。
但是,在上述框架构件的前部在留有间隔且该框架构件的车宽方向外侧位置(位移的位置)处与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侧梁的后部接合时,框架构件与侧梁在车宽方向上的间隔(位移量)越大,尤其是在从车辆后方有碰撞物碰撞时(后侧碰撞时),荷载从框架构件顺利的向侧梁传递就变得越困难。
具体而言,需要担忧的是在发生后侧碰撞时产生变形之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共同延伸的上述框架构件与上述侧梁构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重叠量(重合量)变大,即,框架构件与侧梁部材发生变形并在俯视图中变为Z字状。
因此,加厚上述框架构件及上述侧梁构件的板厚等对策是有必要的,但此时会产生重量增加这一新的问题。
但是,在设有支撑减震器的凹陷部的框架构件中,与减震器支撑部及车轮罩共同在车宽方向排列配置的传统结构相比,不得不采用相对于侧梁而言向车宽方向内侧位移的(即,框架构件沿纵长方向的轴心靠近车宽方向内侧)布局,因此有必要针对上述的问题采取对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03-137140。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部车身构造,其中,侧梁设置在相对于框架构件更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移的位置处,使得在发生后侧碰撞时,能使荷载从框架构件向侧梁高效地进行传递。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具有以下特征:一种后部车身构造,车身后部具有内部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闭口截面的框架构件,上述框架构件的前部在比该框架构件更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移的位置处与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侧梁接合,在上述框架构件中通过使该框架构件的下侧面向上方凹陷而形成凹陷部,上述凹陷部使后悬架所具备的减震器从该框架构件的下方插入固定,在上述框架构件上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上述凹陷部相对应的凹陷部对应位置处,形成有相对于上述减震器而言在车宽方向内侧和外侧将上述闭口截面分岔的分岔状闭口截面;其中,上述框架构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上述凹陷部对应位置向上述车宽方向外侧拓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未经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7699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