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生物技术改良泥炭土地基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78323.2 | 申请日: | 2019-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169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发明(设计)人: | 桂跃;吴承坤;赵振兴;刘锐;方超;余志华;付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3/00 | 分类号: | E02D3/00;E02D3/10;E02D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生物 技术 改良 泥炭 土地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生物技术改良泥炭土地基的方法,包括:平整场地,然后在拟处理的泥炭土地基中布设一个以上的抽水井、一个以上的注水井,所述一个以上的抽水井围绕一个以上的注水井布置;采用PVC管连接抽水井和注水井,形成独立的抽水系统和注水系统;将制备好的扩增菌液从注水系统注入,直到从抽水系统检测到一定浓度的扩增菌液被抽出;停止注入扩增菌液,使其在泥炭土地基中静置24小时以上;通过注水井注入含氧纯水或者其他营养液;定期取土样检测土中细菌数量;本发明将生物技术与岩土工程结合,利用微生物降解土中有机质,使其有机质含量减少,从而改善地基土的工程性质,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绿色、高效、便捷、低成本的泥炭土地基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生物技术改良泥炭土地基的方法,属于岩土工程的软土地基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泥炭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且富含有机质,其有机质是在缺氧情况下大量分解不充分的动植物残体积累而形成。降解度越低,土中包含的残余纤维越多;降解度越高,土中无定形腐殖质越多。有机质的含量越高,对土质的影响越大,主要表现为强度低、压缩性大,并且对不同工程材料的掺入有不同影响等,对直接工程建设或地基处理构成不利的影响。
泥炭土中存在着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古菌、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等,它们在土壤中进行氧化、硝化、氨化、固氮、硫化等过程,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转化。有机质是土壤微生物的能量源,在有机质降解过程中微生物作用下,残余纤维降解为腐殖质,并最终降解为气和水。
工程中用于地基处理的方法很多,如换填垫层法、预压法、强夯法、挤密桩法、柱锤冲扩桩法、浆液固化法、加筋土等方法。这些方法应用于处理泥炭土地基有一定的限制,比如,对于泥炭及透水性极小的流塑状态饱和软土,在很小的荷载作用下,地基土就出现较大的剪切蠕变,排水固结效果差,不宜只用砂井法。强夯法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等地基,一般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软土地基,一般说来处理效果不显著,施工时振动和噪音大,对周围建筑物和环境带来影响。因此,迫切需要针对泥炭土自身特点开发出一种微生物技术改良泥炭土地基的方法,解决其地基长期沉降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生物技术改良泥炭土地基的方法,以用于通过在泥炭土地基中加入大量微生物,加速泥炭土中有机质降解,从而改善有机土的工程性质,提高地基土承载性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微生物技术改良泥炭土地基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平整场地,然后在拟处理的泥炭土地基中布设一个以上的抽水井、一个以上的注水井,所述一个以上的抽水井围绕一个以上的注水井布置;
(2)一个以上的抽水井分别通过PVC支管与PVC主管Ⅰ连通,PVC主管Ⅰ与PVC主管Ⅱ连通,形成独立的抽水系统,一个以上的注水井分别通过PVC支管与PVC主管Ⅲ连通,PVC主管Ⅲ与PVC主管Ⅳ连通,形成独立的注水系统;
(3)将制备好的扩增菌液由注水系统的PVC主管Ⅳ注入,扩增菌液依次经PVC主管Ⅲ、PVC支管流入各注水井,再经各注水井流向泥炭土地基,同时打开抽水系统,从而在注水井与抽水井之间形成水头差,使扩增菌液在待处理泥炭土中形成渗流,均匀流过拟处理的泥炭土层,使细菌吸附在土中,待抽水系统抽出扩增菌液时,停止向注水系统的PVC主管Ⅳ中注入扩增菌液,并关闭抽水系统,静置24小时以上;
(4)静置结束后,再向注水系统的PVC主管Ⅳ中注入含氧纯水或营养液,含氧纯水或营养液经PVC主管Ⅲ、PVC支管流入各注水井,再经各注水井流向泥炭土地基,同时打开抽水系统,从而在注水井与抽水井之间形成水头差,使含氧纯水或营养液在待处理泥炭土中形成渗流,均匀流过拟处理的泥炭土层,以维持土中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
(5)定期取土样,检测土中细菌数量。
所述一个以上的抽水井围绕一个以上的注水井布置为矩形或三角形,抽水井的井深根据待处理泥炭土层厚度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783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