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体式河流地下水污染修复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78975.6 | 申请日: | 2019-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120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1 |
发明(设计)人: | 李玮;谢林伸;常旭;陈纯兴;韩龙;唐天均;廖国威;卢淼;董智敏;郑媛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103/0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智科友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41 | 代理人: | 周小年 |
地址: | 518001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墙式结构 河流 地下水污染修复 地下水 含水层 地下水水源 复合污染物 受污染水体 反应填料 河水水流 净水植物 水力联系 垂直的 非均质 输水管 水源区 均质 填充 污染物 修复 种植 | ||
本发明提供一体式河流地下水污染修复结构,包括沿河流分布的一组与河水水流垂直的墙式结构,所述的墙式结构内依据处理污染物种类的不同填充的反应填料;在所述的墙式结构表面种植有净水植物。本发明适用于河流地下水水力联系密切的水源区受污染水体修复,如傍河型地下水水源地、地下水集中开采井井群、输水管渠的地下水排入区等。其对河流、均质含水层、非均质含水层中单一或复合污染物均适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河流地下水污染修复领域,特别是一种一体式河流地下水污染修复结构,采用渗透反应格栅原位修复。
背景技术
目前,业界有多种河流水污染修复系统,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 106336016A公开了一种河涌高效微生物修复方法,该方法通过建设初期雨水截留系统减少污染源产生实现截污,采用绞吸式挖泥船将含有氮、磷和重金属的污染底泥进行水下疏挖,用加压管将泥浆送至堆场进行卫生填埋;在洒涌沿岸种植水生植被,建设生态系统调节功能;定期向河涌中投加微生物菌剂,通过微生物的吸收、降解和转化作用,将水体中的有害污染物尝试降至最低实现河涌微生物修复。该方法采用截污、清理河道底泥、河涌沿岸种植水生植被并向河涌定期抽回微生物菌剂,可以通过水主植被和微生物菌剂之间协同作用,实现对水体中绝大部分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物等,进行分解吸收。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另外。中国专利公开号CN 108824365 A公开了双层弧形河床生态修复结构,该修复结构包括外层溢流堰、内层溢流堰与块石坝肩,内层溢流堰和外层溢流堰均呈弧形向河流上游凸起,内层溢流堰在外层溢流堰下游,两层溢流堰均中间低两边高,并与块石坝肩相连。该结构在河道中使用块石布置双层溢流堰的结构,中间低两侧高,使水流集中从河道中间过流,降低了河道两侧的水流速度,降低河岸处的剪切应力,从而保护河岸防止水流侵蚀。双层弧形结构分担了河水消能过程,减小了河道的下切侵蚀,同时在河床上制造压力梯度,增强地表水地下水交换过程。
这些都没有涉及对河道地下水污染的修复,不能满足目前公众对河流地下水污染修复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目前河流水污染修复方法和修复系统都没有涉及对河道地下水污染的修复,不能满足目前公众对河流地下水污染修复的需要,提供一体式河流地下水污染修复结构,采用渗透反应格栅原位修复。
本发明为实现其技术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体式河流地下水污染修复结构,包括沿河流分布的一组与河水水流垂直的墙式结构,所述的墙式结构内依据处理污染物种类的不同填充的反应填料;在所述的墙式结构表面种植有净水植物。
本发明适用于河流地下水水力联系密切的水源区受污染水体修复,如傍河型地下水水源地、地下水集中开采井井群、输水管渠的地下水排入区等。其对河流、均质含水层、非均质含水层中单一或复合污染物均适用。
进一步的,上述的一体式河流地下水污染修复结构中:所述的墙式结构包括由填充反应填料的厢体构筑的河流水面构筑部分、河流水体构筑部分和布设于河床底部和河道两侧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构筑部分;河流水面构筑部分、河流水体构筑部分和地下构筑部分三部分组合形成一体式PRB系统。
进一步的,上述的一体式河流地下水污染修复结构中:所述的反应填料包括沸石、颗粒活性炭、铁的氢氧化物、粉碎贝壳、方解石、羟基磷酸盐、粉碎椰壳、树皮、黏土矿物、零价铁颗粒、二价铁矿物、释氧化合物、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人造颗粒、人造生物碳质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进一步的,上述的一体式河流地下水污染修复结构中:所述的净水植物由平面固定架固定种植于所述的墙式结构上。
进一步的,上述的一体式河流地下水污染修复结构中:所述的净水植物包括芦苇属植物、美人蕉属植物、睡莲属植物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789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河道漂浮垃圾收集及水质净化系统
- 下一篇:污水自然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