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试验用滴管炉的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79364.3 | 申请日: | 2019-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317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6 |
发明(设计)人: | 严大炜;邹琳江;顾明言;汪嘉伦;王东方;朱良涛;陈金超;宋天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F27B17/02;G01N31/12;G01N31/16 |
代理公司: | 安徽知问律师事务所 34134 | 代理人: | 平静;金贝贝 |
地址: | 243002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试验 滴管 使用方法 | ||
1.试验用滴管炉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准备好所述试验用滴管炉;
步骤B:将每个二次进风管(20)的外表面螺纹连接一围在该二次进风管(20)外侧的热管冷凝段(26)上,将热管蒸发段一(27)围在密封垫圈一(25)的外侧,热管蒸发段二(17)围在密封垫圈二(16)的外侧,每个热管冷凝段(26)分别通过一热管连接管道(21)与热管蒸发段一(27)连通,热管蒸发段一(27)通过一热管连接管道(21)与热管蒸发段二(17)连通;
步骤C:通过加热层(8)给反应管(19)加热,同时,打开第一气罐(1)和第二气罐(2),一次风携带燃烧粉料通过下料管(15)进入反应管(19)内,二次风从各个二次进风管(20)进入反应管(19)内,燃烧粉料开始在反应管(19)内燃烧;
步骤D:当反应管(19)外壁温度达到分离式热管内工质的启动温度时,分离式热管开始启动工作并将从密封垫圈一(25)和密封垫圈二(16)处吸收的热量传递至各个二次进风管(20)的外表面,然后热量被各个二次进风管(20)内通过的二次风所吸收,使得密封垫圈一(25)和密封垫圈二(16)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验用滴管炉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用滴管炉包括:
反应管(19),该反应管(19)的外表面围绕设置有加热层(8),加热层(8)被套在壳体(6)内,壳体(6)内表面和所述加热层(8)外表面之间填充有保温层(7);所述反应管(19)的上端延伸至保温层(7)外侧,反应管(19)的上端连接有第一圆盘(24),该第一圆盘(24)与其上侧的第二圆盘(23)相配合,且第一圆盘(24)与第二圆盘(23)之间夹有密封垫圈一(25);至少两个紧固螺栓(18)自上而下依次穿过第二圆盘(23)、第一圆盘(24)后与保温层(7)螺纹连接,反应管(19)上端处每个紧固螺栓(18)上配合有一位于第二圆盘(23)上方的紧固螺母(22);所述反应管(19)的下端延伸至保温层(7)外侧,反应管(19)的下端连接有第三圆盘(28),该第三圆盘(28)与其下侧的第四圆盘(29)相配合,且第三圆盘(28)与第四圆盘(29)之间夹有密封垫圈二(16);至少两个紧固螺栓(18)自下而上依次穿过第四圆盘(29)、第三圆盘(28)后与保温层(7)螺纹连接,反应管(19)下端处每个紧固螺栓(18)上配合有一位于第四圆盘(29)下方的紧固螺母(22);
下料管(15),该下料管(15)自上而下依次穿过第二圆盘(23)、密封垫圈一(25)、第一圆盘(24)后进入反应管(19)内;
至少一个二次进风管(20),每个二次进风管(20)自上而下依次穿过第二圆盘(23)、密封垫圈一(25)、第一圆盘(24)后进入反应管(19)内;
取样管(11),该取样管(11)自下而上依次穿过第四圆盘(29)、密封垫圈二(16)、第三圆盘(28)后进入反应管(19)内;
以及自冷却密封装置,该自冷却密封装置包括由热管冷凝段(26)、热管蒸发段一(27)和热管蒸发段二(17)组成的分离式热管,所述热管冷凝段(26)为圆筒状,热管冷凝段(26)内的环形空腔为工质流通通道,每个热管冷凝段(26)的内表面设有外螺纹,每个二次进风管(20)的外表面设有外螺纹,每个二次进风管(20)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一围在该二次进风管(20)外侧的热管冷凝段(26);所述热管蒸发段一(27)和所述热管蒸发段二(17)均为圆筒状,热管蒸发段一(27)和热管蒸发段二(17)内的环形空腔为工质流通通道,所述热管蒸发段一(27)围在密封垫圈一(25)的外侧,所述热管蒸发段二(17)围在密封垫圈二(16)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试验用滴管炉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气罐(1)和给粉机(14),第一气罐(1)通过管道与给粉机(14)连通,第一气罐(1)与给粉机(14)连通的管路上设有流量计(3)和安全阀(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试验用滴管炉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二气罐(2),所有第二气罐(2)分别通过管道与混气罐(5)连通,每个第二气罐(2)与混气罐(5)连通的管道上均设有流量计(3)和安全阀(4),所述混气罐(5)通过管道分别与每个二次进风管(20)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业大学,未经安徽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7936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热管
- 下一篇:一种汽车涂装烘房循环风换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