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口径管道组对装置及组对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85951.3 | 申请日: | 2019-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096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余应清;张润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7/053 | 分类号: | B23K37/053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苏敏 |
地址: | 43004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口径 管道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口径管道组对装置,用于两个相对设置的管道组对焊接,包括移动小车、第一底座、第二底座、对拉螺杆、第一千斤顶组件、第二千斤顶组件、方轴、第一电动机、动力齿轮和传动齿轮,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分别垂直设于移动小车的相对两端,第二底座通过滑动箍与移动小车连接,方轴从第一底座向第二底座的方向依次穿设动力齿轮、传动齿轮、第一底座、第一千斤顶组件、第二千斤顶组件和第二底座,多个对拉螺杆连接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且与动力齿轮啮合,以拉动第二底座轴向移动。本发明通过结构简单,制作方便,造价低,可操作性强,利用率高,可适用大口径的管道组对要求,以解决大管道现场组对移动及管口错缝严重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焊接辅助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DN600mm以上的的大口径管道组对装置及组对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大口径能源输送管道也越来越多,管道在运输过程中以及由于自重原因,容易出现管口变形,导致大管道错缝焊接、试压漏点较多现象普遍存在,成为质量通病。另外,因为大管道自重以及长度长,不适用于在加工厂预制,除部分管件外的大部分焊接工作需要在工程施工现场进行。
目前,一般只能在现场组对焊接,而且常常是处于支架或横梁上的架空状态,常规的管口整圆及拖动管道方式都不是很便利,为此需要便携式的管道组对装置来解决此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大口径管道组对装置,可以提高施工工效和施工质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大口径管道组对装置,用于两个相对设置的管道组对焊接,包括移动小车、第一底座、第二底座、对拉螺杆、第一千斤顶组件、第二千斤顶组件、方轴、第一电动机、动力齿轮和传动齿轮,所述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均呈板状,并分别垂直设于移动小车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二底座通过滑动箍与移动小车连接,所述方轴从第一底座向第二底座的方向依次穿设动力齿轮、传动齿轮、第一底座、第一千斤顶组件、第二千斤顶组件和第二底座,所述动力齿轮与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多个所述对拉螺杆的一端与第二底座连接,另一端穿过第二底座且与动力齿轮啮合,以拉动第二底座轴向移动,所述第一千斤顶组件和第二千斤顶组件分别在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的径向均布有多个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顶推力,所述动力齿轮和传动齿轮之间设有动力切换机构,以组对两个管道。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千斤顶组件和第二千斤顶组件的结构相同,均包括千斤顶齿轮和千斤顶撑杆,所述千斤顶齿轮连接于方轴上,所述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上分别设有四个第一限位箍,四个所述千斤顶撑杆分别穿过四个第一限位箍,并相互搭接且在中部构成正方形,每个所述千斤顶撑杆朝向千斤顶齿轮的一侧均具有与千斤顶齿轮啮合的齿条,相交叉的两个所述千斤顶撑杆的其中一端设有压力传感器,以与管道的内壁抵接后检测顶推力。
作为优选,每个所述千斤顶撑杆上设有第二限位箍,用于所述千斤顶撑杆顶推管道内壁后的定位。
作为优选,所述千斤顶撑杆的末端设有弹簧钢板顶托,所述弹簧钢板顶托的横截面为弧形,所述压力传感器设于弹簧钢板顶托的凹面内。
作为优选,所述动力切换机构包括第二电动机、切换齿轮、带齿连杆、可移动齿轮限位杆和可移动齿轮,所述第二电动机的输出端与切换齿轮连接,所述切换齿轮连接于带齿连杆上,所述切换齿轮还连接有卡固件,用于卡入传动齿轮,所述带齿连杆远离切换齿轮的一端与可移动齿轮限位杆连接,所述可移动齿轮连接于可移动齿轮限位杆上,可移动齿轮限位杆将可移动齿轮推到与动力齿轮的咬合位置,同时将卡固件锲入所述传动齿轮。
作为优选,多个所述对拉螺杆环向设置,且设置为四个。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的形状为圆形。
一种大口径管道组对装置的组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859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