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体颗粒物主动吸入浓度测试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86311.4 | 申请日: | 2019-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577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6 |
发明(设计)人: | 刘俊杰;任键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6 | 分类号: | G01N15/06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琪琛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颗粒物 吸入 人体暴露量 浓度测试 采样 测试 暴露 测试人体 定量测量 核心技术 示踪标记 图像采样 荧光颗粒 沉降 标定 样本 分析 威胁 统计 健康 研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体颗粒物主动吸入浓度测试方法,具体是结合荧光颗粒示踪标记技术这一核心技术以及颗粒物主动吸入浓度采样方法、颗粒物图像采样样本自动计数方法等定量测量人体颗粒物主动吸入暴露量。将之前对人体暴露量间接的分析发展为对人体暴露量直接的测试。本发明方法集成了颗粒物主动吸入浓度采样方法、标定方法、测试方法和统计方法的测试方法可以准确地测试人体颗粒物主动吸入浓度。本发明方法的建立为人体颗粒物主动吸入暴露和被动沉降暴露的分析和对比提供了可能。对于颗粒物健康威胁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体颗粒物浓度测试方法,具体涉及人体颗粒物主动吸入浓度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人员暴露量的概念定义为人员在某一环境中对物质的接触量。人员对颗粒物的暴露量可进一步细化为人员主动吸入的颗粒物暴露量和被动沉降的颗粒物暴露量。
主动吸入的颗粒物粒径越小,进入呼吸系统的部位越深。大于11.0μm的颗粒物大部分被鼻腔粘膜捕获,很少能进入人体呼吸系统。但是这些大颗粒物如果携带有花粉等过敏源时,会引起有过敏史的人产生过敏反应,导致打喷嚏、流涕、流眼泪、鼻奇痒,严重者还会诱发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多发在夏秋季)等。能够进入呼吸道的颗粒物直径通常小于7.0μm,其中3.3μm~7.0μm的颗粒物会沉降在上下气管中。小于3.3μm的颗粒物容易穿透支气管气泡。更严重的是,粒径在0.65μm~1.1μm之间的颗粒物可能通过肺泡,通过血液循环系统移动到身体其他器官,理论上会造成更严重的健康威胁。主动吸入的颗粒物所吸附的重金属和有毒物质还会溶解于血液,进而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颗粒物不仅具有呼吸道、心血管和血液系统毒性,同时还具有生殖系统毒性,可使胎儿发生宫内发育迟缓、低体重的风险性增加等。
此前关于主动吸入暴露量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使用光学粒子计数器等颗粒物浓度测试仪器测试人体呼吸区颗粒物浓度。用仪器测试的浓度表征人体呼吸吸入的颗粒物浓度。除了主动吸入的颗粒物暴露量外,还存在着被动沉降的颗粒物暴露量。被动沉降颗粒物暴露量主要采用玻璃采样片、PTFE采样片等测试。因此,利用光学粒子计数器等测得的人体主动吸入颗粒物暴露量很难与玻璃采样片、PTFE采样片等测得的被动沉降颗粒物暴露量联系起来,并进行进一步对比分析。
所以,需要一种新的利用PTFE膜进行人体颗粒物主动吸入浓度测试的方法,以便于深入研究颗粒物主动吸入暴露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且更好地与被动沉降暴露对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人体颗粒物主动吸入浓度测试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人体颗粒物主动吸入量研究方法精度不高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
一种人体颗粒物主动吸入浓度测试方法,所述方法是由主动吸入颗粒物浓度采样方法,主动吸入颗粒物浓度标定方法,荧光颗粒物示踪标记方法,颗粒物图像采样样本自动计数方法组成的系统分析方法。
所述的颗粒物浓度采样方法通过主动采样系统实现,主动采样系统主要由可变流量采样器、流量调节阀、采样泵、计时器和电源组成,流量调节阀控制采样流量恒定,采样泵由电源供电,受计时器控制采样时间。
所述可变流量采样器包括上下两个部分,中间固定有PTFE采样膜;上下两部分用螺丝固定,采样器的上盖包括螺丝孔、切割托盘和凸槽,采样器的下盖包括螺丝孔和凹槽,PTFE采样膜放置在凸槽和凹槽之间,利用螺丝依次通过上盖螺丝孔和下盖螺丝孔固定好。
所述可变流量采样器为不锈钢,铁或PVC材料。
所述的颗粒物沉降量标定方法可以定量分析该方法用于不同情况分析时的相对误差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8631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