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强安全性的医疗血管插管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88113.1 | 申请日: | 2019-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084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1 |
发明(设计)人: | 成光模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吉美医疗 |
主分类号: | A61M5/158 | 分类号: | A61M5/158;A61M5/34 |
代理公司: | 北京久维律师事务所 11582 | 代理人: | 邢江峰 |
地址: | 韩国首尔特别市九老区九老中日***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软管 血管插管装置 插管 软质 针头 注射 医疗卫生领域 单向止回阀 双向止回阀 传统医疗 结构优化 便利性 进血管 医疗 抽取 束缚 延伸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加强安全性的医疗血管插管装置,属于医疗卫生领域。本发明由插管部分、软管、第1注入部分、第2插入部分和固定部分构成,所述插管部分上安装有软质针头,操作时通过插管部分将软质针头扎进血管,在插管部分的一侧延伸出软管,第1注入部分、第2插入部分呈分支型连接在所述软管的末端,在第1注入部分上设计有能满足注射和抽取两种功能的双向止回阀,在第2注入部分上设计有只能满足注射功能的单向止回阀,在软管上设计有固定部分,用于有选择性地对软管进行束缚和解除。本发明通过对传统医疗用血管插管装置进行结构优化,实现血管插管装置使用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卫生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加强安全性的医疗血管插管装置,更详细来说是通过对传统医疗用血管插管装置进行结构优化,实现血管插管装置使用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向人体输液(如注射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时),是在注射针插进人体血管的状态下进行,注射针与输液管连接起来,通过输液管和注射针将药液输入人体。由于注射针由高强度的金属材料制成,因此非常尖锐,在将针头插进人体的状态加进行输液时,会发生因患者的不小心移动而导致患者血管损伤或感觉到扎针处疼痛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发明一种通过安装有软质注射管的插口辅件将输液输入人体的血管插管装置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为了能将上述软质注射管插入至血管,可以设计一种硬质的导针辅助装置,即在软质注射管内插入导针的状态下,将软质注射管和导针一起插入血管,然后将上述插口辅件分离去除。这样,在患者在输液时,血管内只留有软质输液管,再在体外与输液软管相连接之后,可以使输液过程更加安全便利。但是,传统的血管插管装置将软质注射管和导针一起插入以后,从插口辅件处将导管分离时,利用上述的插口辅件,会发生患者注射处血液回流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如大韩民国公开专利第10-20047850号的血管注射用针插口装置,大韩民国专利第10-843163号的防止血液回流血液插管)中进行了改进。但是,现有的医疗血液插管装置,只集中改善有在移除导针的时候,防止导针处血液回流的功能,对于输液注入人体时,血液向延长出的注入管回流的问题、注入管输液回流等问题依然没有很好地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加强安全性的医疗血管插管装置,通过对结构的改善,大大提高输液时装置使用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一种加强安全性的医疗血管插管装置,由插管部分(10)、软管(20)、第1注入部分(30)、第2插入部分(40)和固定部分(50)构成,所述插管部分(10)上安装有软质针头(112),操作时通过插管部分(10)将软质针头(112)扎进血管,在插管部分(10)的一侧延伸出软管(20),第1注入部分(30)、第2插入部分(40)呈分支型连接在所述软管(20)的末端,在第1注入部分(30)上设计有能满足注射和抽取两种功能的双向止回阀(330),在第2注入部分(40)上设计有只能满足注射功能的单向止回阀(430),在软管(20)上设计有固定部分(50),用于有选择性地对软管进行束缚和解除。
可选地,所述插管部分(10)的内部设计有容纳空间(111)和三通(110)结构,三通(110)结构的一端部设计有与内部容纳空间(111)相连且具有一定长度的的软质针头(112),在三通(110)结构的容纳空间(111)内设计有用于防止注射后药液回流的止回阀(114),在三通(110)结构的内部插入有导针(120),用于使软质针头(112)的针顺利插入血管,在软质针头(112)扎入之后,导针(120)从软质针头(112)处拔出,维持只有软质针头(112)留在血管内的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吉美医疗,未经株式会社吉美医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881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