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直流电动机控制电路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88741.X | 申请日: | 2019-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217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发明(设计)人: | 袁磐夫;潘小钗;吴雨晴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达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P7/20 | 分类号: | H02P7/20;H02P7/03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0023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流电动机 控制电路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直流电动机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流电动机控制电路及其控制方法,包括可控电子开关K1、MCU、熔断器、整流桥、阻容、电容C5、电容C6、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三极管Q2、三极管Q3、三极管Q11、三极管Q12、三端稳压管U1、三端稳压管U2、继电器RL01和继电器RL02,可控电子开关K1、继电器RL01和继电器RL02均由MCU控制导通,避免继电器闭合大电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直流电动机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流电动机控制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直流有刷电机因结构简单、开发时间久技术成熟、工作可靠,而在家电行业中被广泛使用。直流有刷电机采用机械换向,磁极不动,线圈旋转。市场普遍的驱动方式是使用驱动芯片外加MOS管以及PWM波的配合控制、单半导体控制、单继电器机械控制等,由于整流后的电是假交流,地是浮地,这几种方式对继电器的选型以及MOS管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并且单继电器控制失效风险很高,拉弧短路后直接桥接烧坏保险管,造成电源断电。在选型上也需要选择性能参数较高的元器件,势必增加原材料的成本,并且虽然元器件的性能参数会提高,但会增加管耗,依然无法避免此种方式带来的风险。电磁铁在使用时,直接接通或开断较高电压,会引起触点间放电,导致触点表面氧化,长时间使用会导致触点间接触不良。电动机通电瞬间产生的电流冲击也会对元件造成损坏。因而需要研制出新的廉价可靠的直流电动机控制电路。
中国专利CN101331315A,公开日2008年12月24日,一种起动电动机控制电路,能够容易地防止有大电流流过的起动电动机的电源线由于接地而产生短路电流。在电池上连接电键开关,在电键开关的起动上经由起动继电器连接起动电动机的起动电动机起动信号线。在电池和起动电动机之间的电池线中设有保护继电器。在电池线和控制器之间,设有对电池线的接地进行检测的接地检测线。控制器具有以下功能:通过接地检测线检测到电池线接地时,即使将电键开关切换到起动,也对起动继电器和保护继电器的连接动作进行限制。其技术方案能够避免电动机启动瞬间产生的大电流导致元件受损,但其采用的技术手段复杂,元件要求高,不适合小型家电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缺乏有效的小型化的直流电动机控制电路的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够可靠控制直流电动机的直流电动机控制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直流电动机控制电路,包括可控电子开关K1、MCU、熔断器PT01、整流桥B11、阻容RC01、继电器RL01、继电器RL02、二极管D1、二极管D2、三极管Q12和三极管Q11,整流桥B11的第一输入端与入户零线连接,整流桥B11的第二输入端与熔断器PT01第二端连接,熔断器PT01第一端与可控电子开关K1第一端连接,可控电子开关K1第二端与入户火线连接,可控电子开关K1控制端与MCU的IO端连接,整流桥B11输出端正极与继电器RL01的常闭触点、继电器RL02的常闭触点以及阻容RC01第一端连接,整流桥B11输出端负极与继电器RL01的常开触点、继电器RL02的常开触点以及阻容RC01第二端连接,继电器RL01的线圈第一端与直流电源Vcc1以及二极管D2阴极连接,继电器RL02的线圈第一端与直流电源Vcc2以及二极管D1阴极连接,二极管D1阳极与三极管Q12集电极以及继电器RL02的线圈第二端连接,二极管D2阳极与三极管Q11集电极以及继电器RL01的线圈第二端连接,继电器RL01的动触点与电动机M正极连接,继电器RL02的动触点与电动机M负极连接,三极管Q11基极以及三极管Q12基极均与MCU的IO端连接,三极管Q11以及三极管Q12发射极均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达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达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8874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