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能耗指标对标管理体系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90646.3 | 申请日: | 2019-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095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8 |
发明(设计)人: | 朱亚迪;耿海涛;石永锋;郝建刚;谢大幸;徐宁;李琛;徐婷婷;陈友良;田鑫;刘志敏;张梦可;李红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华电武昌热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欣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09 | 代理人: | 张狄峰 |
地址: | 310030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联合循环发电机组 蒸汽 能耗指标 燃气 管理体系 边界条件 用电率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 联合循环发电技术 联合循环系统 机组负荷率 管理方面 管理水平 环境因素 经济指标 脱硝系统 修正系数 指标体系 增压机 供热 | ||
1.一种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能耗指标对标管理体系,其特征在于,建立过程包括:(1)确定对标的指标,即建立对标的指标体系;(2)鉴于行业对标通常采用供电气耗和厂用电率两个指标,为消除边界条件的影响,确定各边界条件对供电气耗和厂用电率的修正系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能耗指标对标管理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界条件的影响分为机组负荷率、环境因素、供热因素、增压机和脱硝系统的影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能耗指标对标管理体系,其特征在于,发电企业所选取的对标指标满足以下条件:①所选择的指标能够反映企业整体能耗水平;②所选取的指标能够反映主要工艺流程、环节的能耗水平,这类指标是在①的基础上进行的细化,与①具有直接的影响关系;③所选取的指标还包括关键系统和设备的重要参数指标,这类指标是影响系统和设备能耗水平的重要因素,是能耗水平产生差异的具体原因和直观表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能耗指标对标管理体系,其特征在于,供电气耗的统计考虑当地气温条件、燃料成分、出力系数、启动次数、供热、冷却方式、入厂天然气增压系统及脱硝系统这些边界条件,各边界条件对供电气耗的影响是通过对发电气耗和发电厂用电率计算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能耗指标对标管理体系,其特征在于,当地气温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的影响分为三个方面:①气温变化对燃气轮机的出力和效率产生影响;②气温变化对燃气轮机排烟温度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余热锅炉蒸汽参数,最终对汽轮机出力和效率产生影响;③气温变化对冷却水温产生影响,导致凝汽器真空变化,进而影响汽轮机出力和效率。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能耗指标对标管理体系,其特征在于,燃料成分的影响依据不同设备厂家提供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性能修正曲线,获得不同机型不同碳氢质量比下,燃料低位热值与联合循环热耗修正系数的数据,并进行数据汇总、制图、图表分析、曲线拟合。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能耗指标对标管理体系,其特征在于,出力系数和启动次数的修正系数确定是通过对一定时间范围内,16台400MW级和12台200MW级机组的一千多组实际生产运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能耗指标对标管理体系,其特征在于,供热对机组供电标准气耗的修正系数计算公式为:
供热机组修正量=0.878×Cpi×Rpi×(统计期供热气耗/31.88);
其中,Rpi为机组统计期内供热量与发电量数据比值,
0.878为供电标准煤耗修正量折算为标准供电标准气耗的系数,计算方法:标煤热值(29270)/标准天然气热值(33350)=0.878;
Cpi为不同抽汽压力供热时的供电煤耗调整系数,用下列公式计算,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能耗指标对标管理体系,其特征在于,确定修正系数的前提条件是假设在各种冷却方式下,机组真空相同;以H≤10m的直流冷却方式为基准,修正系数取1.0;H>10m时,考虑循环水泵由于扬程增加导致的耗功增加对供电标准气耗的影响,修正系数取(1+(H-10)÷H×循环水泵耗电率);对于配置机械通风冷却塔的循环冷却方式,考虑机械通风冷却塔风机耗电率对供电标准气耗的影响,修正系数取(1+机力塔耗电率);对于配置自然通风冷却塔的循环冷却方式,考虑其与直流冷却方式的厂用电不同对供电标准气耗的影响,通过对各机组生产数据统计分析,修正系数取1.00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华电武昌热电有限公司,未经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华电武昌热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90646.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