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钛石膏制备建筑用墙体砌块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95721.5 | 申请日: | 2019-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485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4 |
发明(设计)人: | 马兵;张后虎;焦少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4B28/14 | 分类号: | C04B28/14;C04B38/02;C04B40/02;C04B111/34;C04B111/40;C04B111/52 |
代理公司: | 济宁汇景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54 | 代理人: | 赵建新 |
地址: | 21004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墙体砌块 复合增强 钛石膏 制备 纤维 建筑用 纤维状增强材料 碱性激发剂 玻璃纤维 成型工艺 基体材料 建筑石膏 重量组份 粉煤灰 复合材料 保水剂 报废率 发泡剂 缓凝剂 拉挤 断开 缠绕 自来水 水泥 运输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钛石膏制备建筑用墙体砌块的方法,所述钛石膏制备建筑石膏包括以下重量组份的原料:钛石膏50%‑70%、复合增强纤维3%‑5%、水泥30%‑35%、保水剂0.6%‑0.8%、自来水23%‑25%、碱性激发剂6%‑10%、缓凝剂0.1%‑0.3%、粉煤灰10%‑20%、发泡剂0.1%‑0.2%,本发明通过在制备墙体砌块时添加了复合增强纤维,复合增强纤维为一种常用纤维状增强材料,且复合增强纤维时由玻璃纤维与基体材料经过缠绕,模压或拉挤等成型工艺而形成的复合材料可以显著的增强块状的墙体砌块整体强度,有效的防止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墙体砌块发生开裂断开等问题,减少墙体砌块的报废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钛石膏加工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钛石膏制备建筑用墙体砌块的方法。
背景技术
钛石膏是采用硫酸法生产钛白粉时,为治理酸性废水,加入石灰以中和大量的酸性废水而产生的以二水石膏为主要成分的工业废渣,目前钛石膏仅有少量用于符合胶结材料和外加剂使用,大量的钛石膏没有被有效的利用,排放的贴石膏需要专用大量土地进行堆放,既浪费耕地,还污染环境。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钛石膏制备建筑用墙体砌块的方法制备得到的墙体砌块强度低,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断裂损伤,废品率较高,实用性不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钛石膏制备建筑用墙体砌块的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利用钛石膏制备建筑用墙体砌块的方法,所述钛石膏制备建筑石膏包括以下重量组份的原料:钛石膏50%-70%、复合增强纤维3%-5%、水泥30%-35%、保水剂0.6%-0.8%、自来水23%-25%、碱性激发剂6%-10%、缓凝剂 0.1%-0.3%、粉煤灰10%-20%、发泡剂0.1%-0.2%。
优选的,所述发泡剂为碳酸盐,是一种无机发泡剂,碳酸盐是碳酸钙、碳酸镁、碳酸氢钠的混合物,分解温度约为100-140℃,并放出部分CO2,到270℃时失去全部CO2。
优选的,所述水泥为强度等级为42.5R的硅酸盐水泥,且水泥的颗粒大小为100-200目,所述缓凝剂为多聚磷酸钠、硼砂、柠檬酸、偏磷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的,所述保水剂为纤维素醚,其中,纤维素是一种既不溶解也不熔融的多羟基高分子化合物,纤维素经醚化后则能溶于水、稀碱溶液和有机溶剂,并具有热塑性。
优选的,所述煤灰粉为发电厂生产的一级粉煤灰,且煤灰粉的颗粒大小为80-200目。
优选的,所述复合增强纤维为一种常用纤维状增强材料,且复合增强纤维时由玻璃纤维与基体材料经过缠绕,模压或拉挤等成型工艺而形成的复合材料。
一种利用钛石膏制备建筑用墙体砌块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S1:钛石膏预处理:将原料钛石膏首先进行烘干脱水,然后将脱水后的钛石膏进行粉碎处理,得到钛石膏粉料,其中,烘干的温度为65℃,钛石膏粉碎的大小为80-200目;
S2:钛石膏改性:将粉碎后的钛石膏粉料中按照配比加入碱性激发剂,然后将钛石膏粉料和碱性激发剂输送到混合搅拌机中进行混合搅拌均匀,使得钛石膏粉料被激发催化,从而得到改性钛石膏粉料;
S3:钛石膏加工:将步骤S2制得的改性钛石膏粉料中,按照配比加入水泥,缓凝剂、粉煤灰、复合增强纤维,然后通过强制搅拌机进行混合搅拌均匀,在按照配比取适量的自来水注入到混合搅拌罐中,然后将保水剂、发泡剂、注入水中,充分搅拌混合,使得保水剂、发泡剂溶于水中;
S4:混合搅拌:将步骤S3制备的钛石膏混合粉料与混合搅拌罐中的自来水均匀的注入到混合搅拌仓中,混合搅拌均匀,得到混合料搅拌的时间为30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957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