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养牛场废水培养小球藻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95806.3 | 申请日: | 2019-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290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9 |
发明(设计)人: | 程艳玲;武双;华威;王晚晴;张恩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联合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2 | 分类号: | C12N1/12;C12R1/89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00 | 代理人: | 刘茵 |
地址: | 10010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球藻 养牛场 废水培养 废水处理 沼液 废水 初始接种量 培养基培养 资源化利用 高生物量 培养周期 厌氧发酵 营养物质 生物质 体积比 干重 稀释 发酵 光照 收获 | ||
一种利用养牛场废水培养小球藻的方法,具体步骤为:将养牛场废水进行厌氧发酵,发酵后得到的沼液用水稀释,沼液与水的体积比为1∶(1~3),调节pH值为5~9,以此溶液作为培养基培养小球藻FACHB‑1227,初始接种量以小球藻干重计0.025~0.075g/L),光照强度为3000~5000lx,培养周期为7~17天。该方法基于养牛场废水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把小球藻的培养与养牛场废水处理相结合,实现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同时收获高生物量小球藻生物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养牛场废水发酵沼液培养小球藻的方法,属于沼液净化和微藻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类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集约化牛的养殖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养牛场废水如何达标处理也成为一个棘手的难题。养殖场废水,主要由牲畜的尿液、粪便、饲草残渣及圈舍冲刷水构成,其中冲刷水及尿液占了大多部分。养殖场废水污染物浓度极高、危害性大,任其排放将对地表水、地下水体造成污染,使养殖场临近水域和江湖水质恶化,严重影响人畜饮水安全。
传统处理养殖场废水的技术主要有物理化学法、好氧厌氧反应器法和生物法。物理化学法主要是过滤、吸附、沉淀、中和这些步骤,虽然方便、见效快,但是浪费大量试剂,需要使用到的仪器和设备费用高,还会造成二次污染;反应器法一般是厌氧接触法与好氧氧化法结合,但是对各方面要求较高,运行起来复杂,需要严格地控制条件,同时水体中的养分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沼液用于微生物培养,运行成本低、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性也高。
微藻是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种类多样、数目巨大的微生物群之一,具有对生存环境要求简单、不受气候控制、占地少等优势。微藻在污水处理中有很大的优点:除去氮和磷,分解有机物,吸收重金属,另一方面微藻也可以用于制备生物能源和作为养殖业饲料以及食品业原料。使用污水进行微藻培育的优点在于,第一,微藻能够将污水中过量的富营养成分作为营养源加以吸收,有效去除污水中富营养物,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第二,藻类作为生物能源和化学工业的原料,可以用来制造高附加价值产品。用污水养殖微藻,需符合以下条件:第一,污水中必须有能被微藻生长利用的营养源,同时这些就是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第二,污水中的有碍微藻生长的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低,否则微藻很有可能不生长甚至死亡。
微藻培养条件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微藻的生长,例如生长特征、营养成分的构成及其比例。微藻生长的环境因子包括温度、光照、pH值、碳源、氮源、盐度等。因此,调整废水培养基的组成,选择适当的微藻类型和环境条件是有效净化养牛场废水同时提高微藻生物量的关键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养牛场废水培养小球藻的方法,基于养牛场废水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把小球藻的培养与养牛场废水处理结合起来,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同时收获高生物量的小球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包括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养牛场废水培养小球藻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I.将养牛场废水进行厌氧发酵,发酵后得到沼液;
II.步骤I获得的沼液用水稀释,沼液与水的体积比为1∶(1~3),调节pH值为5~9,以此溶液作为培养基培养小球藻FACHB-1227,初始接种量为每升0.025~0.075g小球藻干重,光照强度为3000~50001x,培养周期为7~17天。
如上所述的方法,优选地,所述步骤I获得的沼液中COD为13000~15000mg/L、氨氮为400~700mg/L、总氮为800~1500mg/L,总磷为80~110mg/L。
如上所述的方法,优选地,所述方法包括:
I.将养牛场废水进行厌氧发酵,发酵后得到沼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联合大学,未经北京联合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958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